楊懷源、孫銀瓊《柞伯鼎“無()”新释》(1)

楊懷源、孫銀瓊《柞伯鼎“無()”新释》(1)

ID:32614032

大小:706.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2-13

楊懷源、孫銀瓊《柞伯鼎“無()”新释》(1)_第1页
楊懷源、孫銀瓊《柞伯鼎“無()”新释》(1)_第2页
楊懷源、孫銀瓊《柞伯鼎“無()”新释》(1)_第3页
楊懷源、孫銀瓊《柞伯鼎“無()”新释》(1)_第4页
楊懷源、孫銀瓊《柞伯鼎“無()”新释》(1)_第5页
资源描述:

《楊懷源、孫銀瓊《柞伯鼎“無()”新释》(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166柞伯鼎“無()”新释杨怀源孙银琼西南大学文学院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2006年第5期公佈了柞伯鼎銘文,后劉雨、嚴志斌主編的《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二編》列為327號,吳鎮烽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列為02488號。銘文發表後,曾引起學界關注,而對銘文中“用昏無(),廣伐南或(國)”中的“無()”一詞的釋讀討論尤多。朱鳳瀚(2006)隸“”作“及”,銘文連

2、上文解釋為“周公致力於周邦,而其勤勉無人可及”,后黃天樹(2006)、李凱(2007)、周寶宏(2008)、袁俊傑(2008)、黃盛璋(2011)并從朱隸作“及”,《集錄·二編》、《商周》釋文亦隸作“及”。唯黃天樹(2006)認為“無及”不是無人可及的意思,而與《應侯視工鼎》“唯南夷敢作非良,廣伐南國”中的“非良”語意相同,有可能是“不好”之類的意思;周寶宏(2008)認為“無及”為昏邦首領之私名。李學勤(2007)隸作“殳”,讀“殳”為“輸”,認為“‘輸’就是委輸,指蠻夷對王朝承擔貢納。‘無輸’就是不繳貢納”

3、。后鄢國盛(2007/2011)、季旭昇(2008)、張再興(2013)并從李隸“”作“殳”,鄢國盛(2007/2011)、季旭昇(2008)并對“及”收稿日期:2013年10月31日發佈日期:2013年11月1日頁碼:11/1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166與“殳”的字形作了辨析。在對“無殳”一詞的解釋上,鄢、季、張的并不相同。鄢國盛(2007/2011)認為“無殳”極有可能是昏國首領之名號;

4、季旭昇(2008)認為“無殳”為是昏的首領的私名;張再興(2013)認為無即“舞”的本字,“殳”本兵器名,“舞殳”就是舉兵,“表示起兵作亂”。可以說是眾說紛紜,需要進一步探索。筆者仔細比勘各家說法,以為“”當隸作“及”,“無及”就是經典上常見的“無極”,亦即“罔極”。今從字形、語音及詞義試做論證於下。一“”可隸作“及”關於“”的隸定,鄢國盛、季旭昇曾有辨析。鄢國盛(2007/2011)通過甲骨文、金文字形比較,認為“”當隸作“殳”,季旭昇(2008)則認為“釋為‘殳’是比較合理的,祇是也不能完全排除釋作‘及’的

5、可能”。其實從字形來看,“”與“及”、“殳”近似,但又有一定差别。鄢國盛(2007/2011)作為隸“”為“殳”的主要證據《十五年趞曹鼎》中的“”字,仔細觀察,與“”亦有差別。“”的“”的長筆貫入“”中的上中兩橫筆,而“”字的“”并不貫入,并非如鄢文所說“鼎銘中的‘’字與‘殳’字字形完全相同”。季旭昇認為“”有釋作“及”的可能性,其依據是《毛公鼎》中“及”作“”收稿日期:2013年10月31日發佈日期:2013年11月1日頁碼:11/1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

6、.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166,其偏旁與此字形近,季釋可能是承容庚(1985:189)《金文編》而來,董蓮池(1995:100)曾疑此字為誤釋。其實《毛公鼎》另有“彶(及)”字,作,“彳”旁漫漶不清,“及”旁則清晰可辨,與此字有異。不過季旭昇的看法雖然證據可商,但結論有一定的合理性。下面我們來看看金文中的“殳”、“及”和从“殳”、“及”的字。殳字字形可分两组:第一組:(《殳生簋》《集成》04010)、(《十月敔簋》,《集成》04323)、(《師訇簋》《集成》04342

7、)。第二組:(《十五年趞曹鼎》《集成》02784)、()(戰國晚期,《中國歷史文物》2009年2期57頁圖1)、(《曾侯꺞殳》,《集成》11567)、(《十七年大良造庶長鞅殳鐓》,《金文通鑒》18546)、(《十九年大良造鞅殳鐓》,近出1249)。另《殳簋》(《集成》04136)中“殳”字兩見,《庶長鞅殳鐓》(《考古與文物》1996年5期26頁圖4)中“殳”字一見,但拓本漫漶不清,難以辨析。十七年大良造庶長鞅殳鐓據《金文通鑒》,現收藏者為范炳南,《金文通鑒》中其銘文為摹本,“殳”字作“”,疑有誤摹。第一組均是宋

8、拓,歷代傳刻,字形有错讹,不足為據。第二組的“殳”字,其兩構字部件,均不交叉。這是“殳”在字形上與“”的不同之處。金文中从“殳”之字,兩構字部件多不交叉,但亦有交叉的,但是只與“”上橫筆交叉,不與中橫筆交叉,與“”仍有细微差别。參見容庚(1985:206-207,583-584)。如:(段,《段簋》,《集成》04028)、(段,《段金簋》,《集成》03587)、(?,《段簋》,《集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