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運中:越王差徐所遷乍金考(1)

周運中:越王差徐所遷乍金考(1)

ID:32614229

大小:53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3

周運中:越王差徐所遷乍金考(1)_第1页
周運中:越王差徐所遷乍金考(1)_第2页
周運中:越王差徐所遷乍金考(1)_第3页
周運中:越王差徐所遷乍金考(1)_第4页
资源描述:

《周運中:越王差徐所遷乍金考(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越王差徐所遷乍金考(首發)周運中(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關於珍秦齋藏越王差徐戈銘文,有曹錦炎(2004)、吳振武(2008)、董珊(2008)、孟蓬生(2008)四位先生的考釋。董先生考釋為:戉(越)邦之先王未得居乍(胥~蘇)金(陰),就(由)差(徐)之為王,司(始)得居乍(胥~蘇)金(陰)。差(徐)以鑄其元甬(用)戈,以攸(修)□(邊)土。董先生認為越王差徐即《竹書紀年》越王初無餘,銘文意思是說差徐(初無餘)遷居乍金。史書無乍金,董先生認為乍、金二字分別為蘇、陰之假,蘇又為姑蘇(姑胥)之省,乍金即姑蘇山之北。

2、[1]曹錦炎:《越王得居戈考釋》,《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華書局,2004年。董珊:《越王差徐戈考》,《故宮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4期。吳振武:《談珍秦齋藏越國長銘青銅戈》,《古文字研究》第27輯,中華書局,2008年。此釋未免曲折,最關鍵的是,董文已引《越絕書》卷二《記吳地傳》:“闔閭之時,大霸,築吳越城城中有小城二。徙治胥山。”又引《竹書紀年》:“翳三十三年遷于吳。”胥山即姑蘇山,既然闔閭已經徙治姑蘇山,越王翳又已經遷居吳地,則差徐之前的越王翳、浮錯枝很可能已經居於姑蘇山。孟蓬生先生在《越王差徐戈銘文補釋》一文

3、在繼承董文釋“乍金”為“蘇(胥)陰”的基礎上,進一步認為“居”為“姑”字之假,讀原文為:戉(越)邦之先王未得居(姑)乍(胥~蘇)金,(造~)差(徐)之為王,司(始)得居(姑)乍(胥~蘇)金。差(徐)以鑄其元甬(用)戈,以攸(修)□(邊)土。孟先生說,“居乍金”即“姑胥(蘇)金”,義為“產自姑蘇的銅”,銘文是說差徐始得姑蘇之銅。[2]孟蓬生:《越王差徐戈銘文補釋》,復旦大學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1月5日發表。此說有二疑點:第一,史書無姑蘇產銅的記載。有學者認為上古蘇州西部產銅,[3]陳軍:《試論吳國城址》,潘力行

4、、鄒志一主編:《吳地文化一萬年》,中華書局,1994年。查其所引《吳地記》兩條皆不見於今本,第一條為《太平寰宇記》卷九一海鹽縣所引,和吳縣無關,第二條為《讀史方輿紀要》引,顧祖禹在清初很難看到新版本,而且此段中有“光福里”,《吳地記》原文中沒有里這一區劃,只有鄉、都、鎮,其中也沒有光福,所以此段肯定是顧祖禹誤引後代他書。第二,假如姑蘇產銅,吳國肯定早已開發利用,為何越國以前的君主沒有得到呢?所以,這個說法也不堅固。我認為乍金就是文獻裏的莋碓山及山下的莋邑,《越絕書·記吳地傳》:4莋碓山,故為鶴阜山,禹遊天下,引湖中柯山置

5、之鶴阜,更名莋碓。放山者,在莋碓山南。以取長之莋碓山下,故有鄉名莋邑。吳王惡其名,內郭中,名通陵鄉。莋碓山南有大石,古者名為“墜星”,去縣二十里。清錢培名《越絕書劄記》:“之原注一作人。按疑即後十里坑節所謂長人也,俟考。”按同卷下文:“婁東十里坑者,古名長人坑,從海上來。去縣十里。”[4]俞紀東譯注:《越絕書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綜之可知,吳人將婁(今昆山市)東十里的一些“長人”俘獲,在莋碓山下建立莋邑。某個吳王改名為通陵鄉,納入外郭中。陳橋驛《水經注校證》卷二九《沔水注》:楊泉《五湖賦》曰:頭首無錫,足蹏

6、松江,負烏程於背上,懷太吳以當胸,岝嶺崔嵬,穹窿紆曲,大雷、小雷湍波相逐。用言湖之苞極也。太湖之東,吳國西十八里,有岝嶺山。俗說此山本在太湖中,禹治水移進近吳。又東及西南有兩小山,皆有石如卷笮,俗云禹所用牽山也。太湖中有淺地,長老云是笮嶺山蹠。自此以東差深,言是牽山之溝。此山去太湖三十餘里,東則松江出焉。楊守敬、熊會貞《水經注疏》本岝嶺的嶺字左下角“令”作“名”,令、名形近。熊會貞疏說:朱本作嶺,全、趙本據《五湖賦》改為岝崿,嶺、碓字皆誤,《書鈔》一百六十引《越絕書》作雒,尤誤。[5][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

7、注校證》,中華書局,2007年,第685頁。[北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注疏》,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443—2444頁。《吳地記》:“岝崿山在吳縣西十二里,吳王僚葬此山中。”[6][唐]陸廣微撰、曹林娣校注:《吳地記》,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0頁。《吳郡圖經續記》卷中:“岝崿山在吳縣西南一十五里,《圖經》雲:形如獅子。”[7][宋]朱長文撰、金菊林校點:《吳郡圖經續記》,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2頁。“莋”、“岝”、“乍”相通當無疑問。“碓”、“崿”、“

8、嶺”、“阜”諸字均可訓為“山”,皆為山之通名。“雒”可能為“碓”之訛字。莋碓山很可能本單名為“莋”。但是,如果此山本名莋山,“金”字就無法解釋了。根據《越絕書》,莋邑在莋碓山南。如果該王所遷是莋邑,金字便不能讀作陰。所以,也有可能是金字訛為上述“碓”、“崿”、“嶺”、“阜”四字。不管怎樣,《越絕書》的莋邑即差徐所遷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