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609852
大小:61.36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9-02-13
《金文“蔑曆”与西周勉励制度(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金文“蔑曆”与西周勉励制度作者:晁福林作者简介:晁福林,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苏州215006原发信息:《历史研究》(京)2008年第1期第33-42页内容提要:习见于彝铭的“蔑曆”一语用若勖勉之意。这种意蕴,上古多有,在彝铭中习称“蔑曆”,而商周文献多以“勖”、“励”、“懋”等为称,战国以降则称“勖勉”、“劝勉”、“勉力”。彝铭“蔑曆”今所见者约五十例左右,多数是周天子权威的表现。从商末到西周后期,其意义虽然随时代发展而有所变化,但是其本质则没有改变。“蔑曆”实际上是上级对下级的勉励和下级的自勉,它以口头勉励的形式来保
2、持和加强周王与臣下(或上下级贵族间)的关系。西周时期的勉励制度,从形式上看有口头鼓励与物质奖赏两种。蔑曆正是以口头鼓励为主的勉励制度。关键词:西周/蔑曆/勉励制度期刊名称:《先秦、秦汉史》复印期号:2008年03期 “蔑曆”行用于商末至西周时期的彝铭长达两三百年。从彝铭记载看,“蔑曆”之事历时既久并多有固定规格和用语,称其为一种“制度”虽然不是特别确切,但大致近是。这种情况犹如称上古时代的“宗法”及“册命”为制度一样,都是当时仅有其事,后世言以为制的表现。关于“蔑曆”的研究早就引起专家注意,于省吾先生于20世纪50
3、年代作《释蔑曆》,①曾经总结前人所论,共得自阮元以下十五家之说。不久,赵光贤先生作《释“蔑历”》进行商榷,②并提出自己的新解。后来唐兰先生作《蔑曆新诂》,③又在于先生的十五家之说以上增加两家,加上唐先生自己考释,即增加了三家之说。如此算来,到唐先生的时候,已有二十家之说。后来,张光裕先生作《新见曶鼎铭文对金文研究的意义》,④依照新发现的《曶鼎》铭文对“蔑曆”一词再作考析。便得二十一家之说。如果再加上不少专家在论著中论及并对“蔑曆”一语作考析者,若谓有数十家之说,当不为过。⑤ 迭经专家长期研究,金文“蔑曆”在彝铭中的
4、意思应当是清楚的,它表示嘉奖、勉励、休美等意。但是这两个字的音读及本义却常令专家困惑。关于这两个字的研究情况,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释者虽不乏为,讫难令为首肯”。⑥本文欲在前辈专家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补证分析,力求能够说明此两字的造字本义及音读问题,并进而研究其何以能够表示奖勉之意的原因,试图提出若干新见进行探讨,说明周代奖励制度的一些问题。不揣浅陋,敬请方家指正。 “蔑曆”二字考释者虽多,但却治丝益棼,迄无一致认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正如白川静所说“不原之于其本,而求之于其末,此所以不得其所朔也”。⑦于省吾、唐
5、兰两先生却是能够追本溯源研究“蔑曆”的大家。其说法为学界所重,良有以也。现撮其要,将两说略作介绍和分析,以便于进一步探讨。在彝铭中,“蔑曆”两字多连用(只偶有“蔑”字单独使用的情况),两者相较,“蔑”字似乎更为重要,今先说“蔑”字。 于省吾先生以为金文作“”形的“蔑”字,从戈声,其所从的“”等,即眉字古文,是为此字的音符。眉属脂部,而萬字属祭部,两部相近。萬与邁同字,意与勱同,有勉之训。故而“蔑曆”,意即《尚书·皋陶谟》篇及《逸周书·和寤》篇之“励翼”。简言之,于省吾先生此说的逻辑思路可以概括为:—眉—萬—邁—励翼
6、。 唐兰先生的解释与于省吾先生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认为“蔑”字所从的上部楷作不当释为眉,而应当是薨、瞢、甍等字所从的上半,是为其声符。苋的本义可能是失明的人,即矇。蔑音和相近。“蔑”本为斫足之象,其古音应当读若末,和伐一样皆属祭部。在字义方面,蔑和伐亦通用。所以蔑当读伐。后世的“伐阅”一语就是金文蔑曆的变异。唐兰先生说的逻辑思路可以概括为:——矇—蔑—末—伐—伐阅—夸美。 分析两说,虽然旁征博引,皆有很强的说服力,但亦有可以再探讨的余地。今试论之。 其一,“蔑”字上从“”,下从戈。其音读,于、唐两先生皆以其主体部
7、分的“”为说,是正确的。然而,此字之上部“”,是否如于先生所说释为“眉”尚有可疑之处。再则,若以唐先生所说,读若“末”再音转而为“伐”,亦嫌迂曲。愚以为,蔑字的上部“”,若以目上有毛为特征进行分析,固然可以释其为“眉”,因为《说文》正训眉谓“目上毛也”,但小篆眉字除了“从目象眉之形”以外,上部还有“頟理”(即俗谓的“抬头纹”)之形。它与只是作目上毛形之字尚不能完全吻合。由于这个原因,如果把它释为《说文》的“眊”字,⑧应当更合适些。愚以为,这个“蔑”字与“眊”近而与“眉”远,似可佐证这个推断。对于此点,今可试说如下。《
8、说文》训蔑与眊两字,皆以目无精为释。正说明两者古训一致。眊字,《说文》训为“目少精也”,即《孟子·离娄》上篇所谓“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之意。赵注:“眊者,蒙蒙目不明之貌”。依造字本义,眼睛蒙蒙的状态,不可用文字确切描画,故而用目上毛长遮蔽目光来表示目被蒙蔽而“不明”之态。当然,《说文》亦训眉字谓“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但就《说文》训释而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