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60541
大小:229.54 KB
页数:57页
时间:2017-11-20
《5附件一2010年省级教改课题申报文件(赣教高字[2010]1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赣教高字〔2010〕15号关于做好2010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申报立项工作的通知各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的要求,现就2010年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简称“省级教改课题”)申报工作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省级教改课题的立项范围与重点—44—本年度省级教改课题立项的主要范围是高等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分招标课题、重点课
2、题、一般课题三类。重点课题要求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先进理念,采用现代化手段,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方面有重大推广价值,能产生良好社会效益和较高理论成果。二、申报省级教改课题的工作要求为了确保研究质量,申请人必须是主持过校级以上科研课题或参加过省部级课题研究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或教学管理人员。其他人员应由2名与申报课题内容相关专业的副高职称以上人员推荐,推荐函应说明主持人的科研能力、专业知识以及对申报项目的预期研究成果等内容。省级教改课题实行课题主持人负责制,课题主持人仅限1人,参研总人员一般不超过5人
3、(含主持人)。2010年总立项项目数控制在600项左右(各校的立项限额见附件二)。各校在组织申报时,应保证教学一线人员的申报项目数比例在80%以上。—44—在研省级教改项目的主持人不得申报;项目主持人只能申报1个项目,一般不得同时作为其他项目成员;项目组成员至多可同时作为2个项目的成员。申报人应填写《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申报书》及活页。课题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后,将《申报书》及活页连同《2010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申报汇总表》一起上报。报送纸质材料的同时请用Excel格式制作1份《申报汇总表》(电子版)
4、一并报送。申报截止时间为:5月30日。各校的申报材料请寄(送)往:江西高教评估所(330027,江西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楼,联系电话:8507953,E-mail:jxgjpgs@126.com)。三、省级教改课题的评审、核定与公布省教育厅委托江西高教评估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并实行盲审制。评审结果报省教育厅审核后予以公布。四、加强对省级教改课题研究的支持和管理我省已加大了对省级教改课题的资助力度。请各校以多种形式安排配套经费,保证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的时间和条件,并加强对研究项目(尤其是重点项目、招标项目)的督促、检查与指导。为了避
5、免“重立项、轻研究、缺应用”的现象,同时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确保省级教改课题的研究质量和水平,各校应继续加大“会议结题评审”的工作力度,倡导集中答辩(校外专家应占2/3以上)的结题方式以及重要成果公示制度。附件:一、2010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指南二、2010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申报限额表三、2010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申报汇总表四、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申报书—44—五、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书六、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期报告书七、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
6、究课题结题鉴定表八、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结题汇总表九、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调整申请单十、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十一、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结题鉴定程序规范十二、省级教改课题所要求的研究报告的内容与结构二〇一〇年三月九日主题词: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立项通知江西省教育厅办公室2010年3月10日印发—44—附件一:2010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指南《2010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指南》的条项均为选题的最大涵义,是某一方面内容的大方向,而不是具体的课题名称。申请者
7、可以在本课题指南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更具体的选择,确定申报课题,不宜完全照抄课题指南的名称。一、构建适应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学校办学思想、办学体制、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二、江西省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三、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校专业设置、调整机制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四、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及保障机制的应用研究。五、江西省高校教学资源及教学管理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研究(含产学研合作、校际合作、区域教学联合体建设、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优秀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研
8、究与实践等)。六、大学教育主体研究(大学教师发展、教学团队、名师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新型师生关系等)。—44—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复合型、创新创业型、应用型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案例教学等)。基于“教学问题”的校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