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520012
大小:749.8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9-02-10
《丝竹绕园显特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丝竹绕园显特色乐文导志育人才――“以西关文化为资源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结题报告荔湾区三元坊小学课题组执笔:朱碧珍何丽仪关键词:校本课程西关文化一、课题的提出(一)研究的背景2001年7月,国家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适当地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本校的课程。”并在后来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国家课程的门类,总课时和课时分配比例,同时又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留出一定的课时。文化部最近发布的“十一五”文化建设规划尤其指出
2、: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入中小学课程。”这些都说明,新课程的实施,必须以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使课程更接近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新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学校是真正发现教育的地方,校本课程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地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文化品质和人文精神;也自然地要反映一所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因此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可以说是一所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的智慧、精神的结晶,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表征。(二)基本概念的界定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
3、在明晰了学校自己的办学宗旨、育人目标(教育哲学)情况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针对地区、学校、教师、学生差异性,着眼于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满足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起补充作用的课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发,试行三级课程的政策已经确定,校本课程成为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33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而进行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
4、士共同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采用“实践-评估-开发”课程开发模式,实施“问题解决”即“自下而上”的政策,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它涉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但并非学校当前自己开设的“选修课或活动课”就是校本课程。西关文化是在西关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反映该地域独有的风土人情、建筑物、历史遗产,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而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和风格的文化。包括有传统特色的商业和文化,有南方建筑特色的骑楼街、西关大屋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粤曲粤韵、西关美食、民间工艺等需要传承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关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缩影。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的研究是以西关地方文
5、化这丰富而独特的资源为依托,以教师创意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开发出的教材为载体,通过师生互动性的、开放性的、活动性的校本课程实践形式。2004年6月我校申报了区“十五”规划科研重点课题“以西关文化为资源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并获立项,展开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艺术的情怀为目的的课程建设、评价、管理的研究。二、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目标:发展学生,发展教师;深化特色,提升学校办学水平。1、通过了解和体验西关文化的特色,弘扬和传承地方文化,深化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位。2、以课题研究为契机,通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师开发课程和科
6、研实践的能力。3、通过对西关传统音乐、民间传统工艺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强化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交往、探究、合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二)研究内容:1.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年级以及学科的特点,构建学校独特的校本课程——《我与荔湾》;探讨校本课程与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开发。332.在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探讨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有机联系;研究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的有机结合;探讨获取的知识与社会应用的有关联系;探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内在联系;探讨文本与现代媒体及多元的校本课程的组合;探讨通过校
7、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个性特长。3.在课题研究中,以人为本,重在关注学生的自主精神,尊重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4.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荔湾文化为凭借,根据师生不同的特点发展其潜能,使每一个人都得以发展。5.综合发展:通过科学的系统性活动,使师生在心理情操、精神生活、知识与技能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等,有一个整体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人格。三、课题研究的原则和基本方法(一)课题研究的原则(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学校课程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为学生全面而生动地发展提供课程保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8、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民主参与原则: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吸引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