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438258
大小:3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04
《高考报考人数回落现象的理性审视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键词】高考报考人数;回落;审视;反思 与往年相比,2009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数据显示,2009年除了广东、江苏、重庆等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稍有增长之外,大多数省份的高考人数出现了减少状况,个别省份的下降幅度甚至超过了10%。其中,山东报名高考的有70多万人,比去年减少了约8万人,减少幅度超过10%;河南省报考总数为96万人,比去年减少2.9万人,出现连年考生人数高涨后的首次下降;河北省2009年高考报名人数约55.9万人,比去年减少了1.63万人,这是1995年以来该省
2、高考报名人数首次下降。(2009年5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自我国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全社会对高考投入的热情一直高涨不减,却为何2009年发生回落?高考报考人数下降背后反映的是什么? 一、高考报考人数回落的原因分析 造成高考报考人数减少的原因是多重的。首先,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下降导致报考人数减少。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因素会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复杂影响,包括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和质量等,如人口数量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到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正是以巨大的适龄人口基数为必要前提的。“
3、人口与教育的关系是极为错综复杂的关系,教育既可以是人口变化的一个原因,也可以是人口变化的一种结果”。[1]然而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及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大学入学年龄人口数量在2008年达到顶峰之后的10年里将逐年下滑,至2018年达到最低峰,仅为2008年的50%左右。[2]2009年是我国大学适龄人口低峰谷的第一年,当然与作为峰值的2008年相比有较大距离,适龄人口减少,自然意味着高考报考人数的回落。 其次,复读生数量萎缩在很大程度上使报考人数减少。历年的高考考生中,复读生占很大比例。据统计,2
4、007年报名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的1010万人中,有289万为往届生,占28.6%。(2008年8月5日《中国青年报》)出于教育公平的考虑,国家政策规定从2008年起,公办普通高中禁止办复读班。政策实施的第二年,效用得以体现,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复读生的数量。另一方面,为鼓励录取新生到高校报到,有效完成招生计划,减少中学教育资源浪费,许多省份都出台了复读生参加高考不加分、不能参加军事院校和国防生录取等限制,客观上规避了复读生回流。此外,在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背景下,一些考生担心不适应新的高考内容而放弃
5、复读。复读生的减少,显然会造成报考人数的回落。 第三,境外求学者增多也会影响高考报考人数。随着境外高校在内地招生力度加大,一些学生可以参加境外的入学考试,申请到国外或港澳高校读书,由此放弃内地高考。统计显示,2008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17.98万人,比2007年增长30%多;专家预测,在当前经济形势下,2009年我国留学人数将至少增长20%,尤其是自费留学生数量与往年相比将有更大提高。由于自费留学生是出国留学生的主体,因此境外求学者的增多将对国内高考报考人数带来显著影响。[3]近年来,港澳地区的
6、高校在大陆的招生量连年增多,对大陆高校招生也产生了一定冲击。据《楚天金报》报道,2006年我国内地有66.39%的考生和家长更趋向于到香港读书。 第四,“低就业、低薪酬”是导致高考报考人数减少的最大因素。由于投入、管理等方面的不足,以及缺乏配套的社会改革,高等教育质量严重下滑、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伴随着大众化进程接踵而至,尤其是大学收费的迅速攀高与大学毕业生待遇越来越差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更是面临着冷得不能再冷的冷遇。“低就业、低薪酬”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陷入窘境的基本
7、事实,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上大学找个好工作”的梦想惨遭严峻的现实的屠戮。此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公信力遭遇空前危机,公信力的丧失导致高等教育投资者拒绝或中断投资。在此背景下,弃考也就不足为怪了。与以上三点相比,在功利主义大众教育思想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素的条件下,低就业、低薪酬无疑对高考“热情不再”负有最大责任。 二、高考报考人数减少与“多元成才”无关 面对高考报考人数的减少,有关人士认为,高考人数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及家长的观念转化,这有利于社会成才观的理性化,社会的成才观也将逐渐从
8、“高考一元论”转变成“多元并存”。(2009年5月29日《中国青年报》)那么,高考人数下降真得是好事吗? 分析高考报考人数回落的原因可以发现,适龄人口低峰的到来、复读生数量减少显然与“多元成才”无关;选择境外求学而弃内地高校,一方面体现了内地高校竞争乏力,这并不值得高兴,另一方面境外求学仍体现了“高考成才”或“升学成才”,何况相对来说境外求学只局限在少数学生身上,这又谈何多元成才呢?至于“低就业、低薪酬”因素,其背后所反映的“弃考”之无奈和沉重,更使人无法将此归为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