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433962
大小:7.76 M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2-04
《【5A文】《马说》中考复习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5A文】《马说》中考复习课件近三年中考文言文考点及题型设置:1、解释加点实词(4词,4分,填空)2、翻译句子(两句,4分,简答)3、内容概括及理解(3分,选择或简答)4、拓展延伸题(4分,简答)文学常识填空、给字词注音等。——韩愈马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体裁,既可以写一事一物,也可以写一种现象,但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想。“马说”即谈马、论马。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重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
2、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背景:《马说》的作者,字,是代家。是“”之一。因其世居于昌黎,故又称;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马说》是其中的第篇。唐退之韩愈文学唐宋八大家韩昌黎杂说四文学常识: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
3、宗”之名,著有《昌黎先生集》,《外集》十卷,等等。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马说》是其中的第篇。杂说四第一段: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程度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被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第二段: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4、)。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能力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第三段: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5、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马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重点词语解释:(只是)(辱没)(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著称,出名)(吃一顿)(有时)(这种)(犹,尚且)(等同,一样)(怎么)(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正确的方法)(通晓)(面对)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6、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一食或尽粟一石是马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用鞭子打)(马鞭子)(吃)(通“饲”,喂)(表反问,难道)(表揣测,恐怕)一词多义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无马邪通假字(通“饲”,喂)(通“现”,表现)(通“才”,才能)(通“耶”,表示疑问,吗)2、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7、什么?3、描绘千里马的终身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重点语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6、“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发出的叹息是:8、文中运用排比将“食马者”的愚妄浅薄写得淋漓尽致是哪几句?7、有人说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是:理解重点语句天下无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说明伯乐对
8、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2.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3.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托物寓意千里马人才伯乐发现、赏识人才的人马说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状?答: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