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传统文化教育

新课程背景下的传统文化教育

ID:32426899

大小:3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04

新课程背景下的传统文化教育_第1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传统文化教育_第2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传统文化教育_第3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传统文化教育_第4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传统文化教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的传统文化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新课程背景下的传统文化教育高中语文新课改已经推开。新课改实施至今,它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意识和架构给高中语文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语文是文化特征最为鲜明的学科,是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的保存与流传离不开语文这一媒介,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龙应台先生讲:“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线,将珠子穿起来成为社会。当公民社会不再依赖皇权或神权来巩固它的底座,文化、历史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个性和灵魂,集中体现

2、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和精神,一个民族的延续,最重要的是文化的延续,民族精神的延续。社会的发展、进步决不能离开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在香港、台湾,还是在新加坡,它们在中小学阶段都非常重视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承传。这些地区的繁荣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如何体现传统文化教育呢?一、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文化典籍的兴趣中国文化典籍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养学生阅读文化典籍的兴趣,应该系统的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典籍。高中生经过小学、初中,对古诗文有了一定的积累,能阅读浅显的诗词文章,因此高中阶段应该不断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和背诵量,加大诗词文章的深度和难度,开拓他们的思维。要积极

3、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让古代文化典籍阅读成为一种兴趣、时尚和爱好。我们既可以利用语文课培养学生的阅读经典的兴趣,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阅读经典,诸如《诗经》、《庄子》、《离骚》、《左传》、《史记》、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四大古典戏曲、“二十四史”等等,高中的语文课本都涉及过这些文化典籍,学生对此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阅读文化典籍的兴趣是可以逐步培养起来。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认为背诵甚至是强制性的背诵在培养学生阅读文化典籍兴趣的过程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许多是浸润着作者自己的人生体验,这些丰富的情感是人类所共有的,也就是孟

4、子讲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学生在他们目前有限的人生经历中不会全部理解的,因此,只有背诵大量的篇目才会为他们日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精髓、精华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开设多种普及传统文化的选修课新课改中的选修课要求课程设置要求灵活多样,目的是为了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提高,同时也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选修课的设置为对于有兴趣学习传统文化的学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给学校、教师普及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中学选修课与大学选修课有所不同,高中阶段,语文选修课要体现人文性、时代性、丰富

5、性和选文的经典性以及很强的文学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因此,对于选修课的开设,应该从基本的传统文化常识识开始讲解,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教材的选编上体现经典性、人文性、时代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最终形成一套完整体系,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比如“诸子百家”知识介绍,《诗经》、唐诗、宋词、元曲鉴赏,“二十四史”选读鉴赏,《古文观止》选讲,古典戏剧欣赏,古典小说的阅读鉴赏等,中学生在选修课中只要对这些传统文化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鉴赏能力,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就会形成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受益终生。三、语文课堂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的核心此次新课改,我认为其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整个民族的

6、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那么,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就是其基础,而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教育则是更应强化的。对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什么,争论很多,但我认为应该是先秦时期以儒家为代表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在这其中,儒家强调“礼”,追求“礼”,用“礼”树立一种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用以调整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而在众多的儒家著作中,我认为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中应系统的讲析《弟子规》、《论语》和《孟子》这三本书。其中《弟子规》是首先要讲的,它虽是清朝人编的一本启蒙读物,但在目前教育教学中,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待人接物有非常大的作用,同时,它是以《论语》、《礼记》

7、为基础编写的,对以后学生理解《论语》和《孟子》有很大帮助。比如它当中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等等,体现了孔子“不学礼,无以立”的主张,主要强调了“礼”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的关键性,这对于现代的中国学生和家长依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中国传统讲“家、国、天下”,做好了“修身”,那么《论语》和《孟子》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