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传承的底蕴、源泉、模式与途径

中医学传承的底蕴、源泉、模式与途径

ID:32403381

大小:3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04

中医学传承的底蕴、源泉、模式与途径_第1页
中医学传承的底蕴、源泉、模式与途径_第2页
中医学传承的底蕴、源泉、模式与途径_第3页
中医学传承的底蕴、源泉、模式与途径_第4页
中医学传承的底蕴、源泉、模式与途径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学传承的底蕴、源泉、模式与途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医学传承的底蕴、源泉、模式与途径樊新荣我国医疗工作的现状主要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并存,其中又以西医为最。近百年来西医由传入、发展、壮大到上升为主导地位,但并没有导致中医学的覆灭与消亡,而是有所发展,其间原因何在?确实值得深入思考。本研究通过对近百年中医学术继承与发展的因素、方法、条件、方向、成就及众多医家学术经验等方面的总结,来探讨中医学的传承规律,理清思路,以期推动中医学的发展与繁荣。中医学传承的底蕴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魂在中华文化浩瀚之巨流中,那亘古不绝、一脉相承的精魂就是“和”,它贯穿于万事万物。最早对“和”进行理论探讨

2、的是西周末年的史伯和春秋末年齐国的晏婴。史伯在《国语·郑语》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也……”,据此,“和”这一概念实意味着相互制约之物的合一,或几种相互制约之物的合一,每一物都是制约之物的合一。也即“和”是不同要素所构成的一种和谐状态,只有“和”才能引起事物的变化和飞跃。“和”是中国思想文化多元结构存在形式的最好概括。这个“和”是生生之和,创新之和,发展之和。中医学不容置疑地以中国文化传统精魂为底蕴,渗透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因为:1阴

3、阳五行学说深刻体现着文化传统之精魂这种“和”的哲理,在中医学中最形象而生动的表述,则要算“阴阳五行图”。阴阳图中,阴阳鱼合抱、互合,体现宇宙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五行图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又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样以次相生相克,如环无端,维持着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2中国文化传统精魂在生理病理等方面之体现①生理:“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调经论》),“血气己和,荣卫已通,五脏己成,神气含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等。②病理:“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

4、·调经论》);元·朱丹溪:“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等。③诊法:“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难……此为实也”(《伤寒论》252条)等。④治则:“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当明部分,万举万当……谓之良工”(《灵枢·五色》)等。⑤临床:“阳明病……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伤寒论》230条)等。另外,中医学里,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整体观,人命至重以人为本的医德观,阴阳协调动静互涵的恒动观,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等也从不同层面体现着中国文化传统中大一统观

5、、人伦和谐价值观、动静平衡观、防微杜渐的忧患意识等。总之,中国文化传统是中医学术的源头,是中医学传承的底蕴。作为从事中医学事业之一分子,一定要深刻体悟之。中医学传承的源泉是临床实践近百年来,无数医家从临床实践出发,吸收传统中医学之精华,总结临床经验,深悟经典之奥理,兼容新知,使中医学在医疗实践中充分发挥了其自身的优势,并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势。一、经验总结与医疗实践密切相关例如1956年,北京流行“乙脑”,死亡率极高,周总理命蒲辅周老中医为首,组织一个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小组,深入疫区,在医疗实践中进行经验总结,提出8法、66方;还有姜春华

6、认为,做医生一定要有思路,它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活用成规,创立新规,既创又破,既破又立。例如他讲以往治肝病以理气为先,其临证体会,中医的肝有藏血、疏泄两种功能,肝脏血瘀气滞,影响肝功能,故肝病之治,不论是急性肝炎肿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皆可活血化瘀为主治疗,再结合辨证论治以提高疗效。二、经典开发与医疗实践密切相关首先,经典开发的内容多来自医疗实践。如刘炳凡创层次组方法则,在调治慢性疑难痼疾,遣方用药时,首先抓住后天之本,以六君子汤为主方调理脾胃,改善人体生理机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抵抗能力——自然疗能。其次以调节脏腑功能、疏达血气、燮理阴阳的药

7、组或针对病证症有特异治疗作用的药组为臣佐,直接调理或治疗病证症。最后以健胃助化为使,既化食又化药,始终以治病治人为旨归。由于层次清楚,主次分明,调治全面,因而投剂辄中。这是刘老在《伤寒论》的启迪下,通过临床实践而形成的。其次,经典开发取得实质性成就的多是临床医家。如姜春华提出“截断扭转”的治则,被认为是温病治则的一定意义的突破和创新。他认为治疗温病不能拘泥于“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到气才可清气”的顺应疗法,主张采用先证而治,截断扭转的原则,即重用清热解毒,抑制病原,使病程阻断或缩短;早用苦寒攻下,迅速排出邪热瘟毒,及时凉血化瘀

8、。此理论经各地验证,证明对中医温病(如乙脑、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肺炎、败血症等)的治疗,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可谓对温病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三、兼容新知与医疗实践密切相关随着近百年来西医的渗入逐步加深,研究领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