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民国时期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教育评论/2009年第6期民国时期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研究吴根洲!刘希伟摘!要!高中文理分科既是一个现实命题,也是一个历史问题。考察民国时期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的演进脉络可以发现,高中文理科目的分与合在民国时期经历了多次的反复,最终走向了一种合科基础上的分科模式,亦即一种有限度的文理分科模式。这对改变当下高中教育现行过早过度的文理分科模式,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关键词!民国!高中!文理分科作!者!吴根洲,南昌大学教育系讲师、教育学博士(南昌!330031)刘希伟,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厦门!361005)!!我国高中文理分科由来已久,但是成为众所关注的教现代意义上的中学
2、学制,始于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壬育问题则与社会的信息化、学科的综合化、教育的普及化密寅学制,规定中学堂为四年制,在第三、四学年设置实业切相关。目前,高中文理分科的利与弊、原因与对策、必要性科。虽然首开中学分科之先例,但是这个学制并未实行。在与现实性的探讨已有许多理论成果,考虑到事物的产生与发1903年重新修订的癸卯学制中,将中学修业年限改为五展总是有历史渊源的,相应地在历史视域下关注高中文理分年制,文实不分科。考虑到学生资质与兴趣的差异,为适应科问题自有其现实的意义。本文拟对民国时期高中教育文中学知识难度加深和学科分化的状况,1909年,学部奏请中∀理分科问
3、题的演进脉络、课程的设置情况进行梳理,以期能学堂实行文科、实科分科教学。所以说,民国之前在高中够对当今高中教育文理分科问题的争论有所启示与借鉴。应否实行文理分科的问题上就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反复。一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在蔡元培文理兼修的教育理念现实作为历史的延伸,二者往往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影响下,当年颁布的壬子学制规定中学改为四年制且取今天关于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的争论,在民国时期,甚至民国消文实分科,希望以此达到注重普通陶冶的目的。但是,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虽然由于时代的变迁,当时的高中文理1915年袁世凯公布#特定教育纲要∃后,中学又重新实行文、(实)分科问题与当下的高
4、中文理分科问题的争论存在着一实分科制。1922年,教育部公布了壬戌学制改革方案,延定的差异,但的确又存在诸多的相通之处。长了中学修业年限且分为初级、高级两个阶段,在高级中学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高考制度改革对高中文理分科的影响研究的成果,批准文号EIA090393。136阶段实行选科制与分科制。具体规定为:(一)中学校修业财政、图画、体操为通习。实科以外国语、算学、物理、化学、限六年,分为初高两级,初级三年,高级三年%%(五)高级博物为主课,以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历史、地理、图∗中学分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但得酌量
5、地方情形,画、手工、法制、财政、体操为通习。这种文实分科的模式,&单设一科,或兼设数科。1928年,国民政府又颁布了中学主要是通过规定文、实两类各自的主课与通习科目而暂行条例,其中规定高中分设普通、师范、农、工、商、家事等实现的。科,这与1922年壬戌学制的规定基本一致。1912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校施行规则规定,中学校课1922年的新学制实行之后,各地高中普通科多采文程不分文实,科目为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理分组的办法,虽然设有选修科目,但往往重文轻理,结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女子中学果出现了高中毕业生理科成绩低
6、劣的情形。因此,1929年校加课家事、园艺、缝纫,但园艺可以缺之。1915年之后,中教育部在所颁布的高级中学暂行课程标准中,再次取消了文学又重新实行文实分科制。理分科,但在高中阶段设置选修科目,采取学分制,以满足学1929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级中学暂行课程标准,废止了生个性发展的需要。1932年,教育部公布#初高中各科课程文理分组的方法,规定了高中公共必修科目以及学分数:党标准∃,改学分制为学时制,并且取消选修科目,高中教育又义6,国文24,外国文26(第一二学期每期五学分,以下每期回到了不分科的状态。四学分),数学19,本国历史6,外国历史6,本国地理3,外国1939年,第三次
7、全国教育会议通过设立以升学准备为地理3,物理8,化学8,生物学8,军事训练6,体育9,选修课+目的的六年一贯制中学。1940年教育部颁布六年一贯18,共计150学分。制中学课程标准草案,并令部分教育厅指定成绩优良的公1932年,中小学正式课程标准出台,较之暂行标准在高私立中学进行试办。同年,教育部修订三三制中学课程,中方面有两点变化值得关注:一是各科教学分量改学分实行分类选修制度,初级中学分甲、乙两组,甲组作就业准计算制为时数计算制,这主要是基于高中有固定之修业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