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337168
大小:5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03
《女性主义视角下张玲的主体性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女性主义视角下张玲的主体性分析摘要:本文以张玲的译作“帕克妈妈的一辈子”为例,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及张玲主体性对其译作的影响。文章认为: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的地位,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甚至强调对原作品的干预和操纵。但是,张玲在其译作中并未过分干预原文,只是适当地发挥了主体性,使译作中的女性地位得到应有的重视,原作者的思想情感得以抒发。关键词:女性主义;主体性;影响约翰•哈蒙德是到码头上迎接他阔别10个月去欧洲探望大女儿即将归来的妻子珍妮的。尽管他们结婚多年了,哈蒙德依然对妻子十分痴迷,充满激情。妻子珍妮与丈夫分别十个多月从国外回来,却穿着一身黑的“服装”,按照西
2、方人的习惯,黑服饰是丧服,珍妮不可能会为一个与自己关系一般的陌生人穿丧服。这件黑衣服暗示了珍妮与船上死去的那个旅客有暧昧关系,同时也象征着她与哈蒙德的婚姻即将走进坟墓。类似的象征手法在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中随处可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Manthfield,1888—1923),出生于新西兰,短篇小说作家,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109多年来新西兰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著名作品有《花园酒会》、《幸福》和《在海湾》等。她的全部创作都指向女性的生存处境,她以独特的形式,对女性解放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文学的解救之道。KatherineMansfield(14
3、October1888—9January1923)wasaprominentmodernistwriterofshortfictionwhowasbornandbroughtupincolonialNewZealand.Herstoriesoftenfocusonmomentsofdisruptionandfrequentlyopenratherabruptly.Amonghermostwell-knownstoriesareTheGardenParty,BlissandTheFly.Allherworkshavedepictedtheexistingstateofwo
4、men.Shehaspavedthewayforthesolutionofthesocialproblemoffemaleemancipationinauniquelyliterarymanner.哈蒙德从没注意过自己妻子的穿着。对于他来说,无论她穿什么都一样美。可是今天他的确注意到了,她穿了一件黑色的“服装”——她们不都这么叫它吗?———在领口和袖口镶有白色的荷叶边,他认为那些叫花边。Hammondnevernoticedwhathiswifehadon.Itwasallthesametohimwhatevershewore.Buttodayhedidnoticeth
5、atsheworeablack“costume”—didn’ttheycallit?—withwhitefrills,trimmingshesupposedtheywere,attheneckandsleeves.曼斯菲尔德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擅长描写细节,并赋予细节更多的象征意义,使读者通过这些象征性的事物洞察作品的内涵和主题。评论家EdwardWagenknecht认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把短篇小说艺术推到了这一艺术形式目前达到的最高的完美境界。VirginiaWoolfoncedescribedKatherineMansfieldas"ofthecatkind,al
6、ien,composed,alwayssolitaryandobservant."·陌生人·TheStranger一、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理想的译者应成为一块玻璃,透明得让读者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果戈理的这句为译界所熟知的名言很能代表传统译论对于译者的观点,轻轻松松就抹煞了译者主体性的存在。译者所起的作用被比作一条透明的通道,原文的意义经由这一通道完全地流入译文。许钧总结过传统译论对译者“隐形”的三点要求:“一是译者要在翻译中不掺入自己的主观色彩;二是译者要在翻译中不表现自己的个性;三是译者要一切以原文为依归,惟作者是从。”(许钧,2003:321)要求译者“隐
7、形”与要求译作忠实于原作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也许正是由于这一境界的难以企及才致使弗洛里欧(JohnFlorio)早在1603年就宣称所有的翻译因为必然都有缺陷,所以一般被认为是女性(Simon,1996:1)。这种将翻译与女性联系在一起加以鄙视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女性主义对译者主体性的重新诠释。女性主义的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认为,不存在意识形态中立的文本,任何文本都必然带有其生产者,同时也是文本产生的意识形态及文化环境的印记,而且读者在阅读该文本时也必然会加入自己的理解(vonFlotow,2004:43)。同时,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