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270182
大小:4.78 MB
页数:72页
时间:2019-02-02
《中国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追踪决策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郑州大学2008届硕1学位论文(摘要)中国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追踪决策分析中国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追踪决策研究硕士研究生党如波导师张卫东教授张顺祥主任医师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450052中文摘要目的我国自1992年在新生儿中推广乙肝疫苗预防以来已经10余年,人群中乙肝病毒感染的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鱼待对乙肝疫苗接种策略进行追踪决策分析。虽然近年全国各地对乙肝疫苗接种效果包括免疫学效果、流行病学效果和卫生经济学效果等进行了评估,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累积了大量资料,但是仍未见全国性乙肝疫苗接种效果卫生
2、经济学评估报道和乙肝疫苗接种策略追踪决策方面的报道。因此本文通过查阅国内乙肝有关重要研究资料,构建决策树模型,对我国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预防策略14年的经济效果进行评估,对目前我国不同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策略进行优选,为相关部门制定乙肝免疫接种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综合国内有关重要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虑了HBV感染率、接种率、保护率、感染HBV后的各种转归概率、易感人群HBV年新感染率、感染HBV治疗费、疫苗及接种费、筛检费、贴现率、年新生儿出生人口数等因素影响,构建了我国乙肝疫苗免疫预防14年效果评估决
3、策树模型、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决策树模型和我国乙肝疫苗接种策略多级决策树模型,采用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分析指标对我国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预防策略14年的经济效果进行评估,对目前我国不同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策略进行优选;通过敏感性分析探讨不同因素对模型的影响大小;利用EPidata3.1和Excel对数据进行计算整理。结果1.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使得1992砚005年出生的新生儿累计避免发生HBV感染65229476人(城市24423516人,农村40805960人),其中急性乙肝13045894例
4、,慢性乙肝652294例,肝硬化60076例,肝癌6007郑州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摘要)中国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追踪决策分析例;每预防一例HBV感染的费用为81.99元(城市8434元,农村80.58元),可获得约2674.77亿元的净效益,效益成本比为51.01:l(城市49.59:l,农村5l率.91:1)。引入模型各参数的敏感度大小依次为:感染HBV治疗费、全程接种、疫苗保护率、年新生儿出生人口数、易感人群年新感染率、疫苗及接种费。2.新生儿人群接种方案1成本效果比最小(169.11),效益
5、成本比最大(19.14);与不接种方案相t匕,1一4岁、5一9岁、一0一14岁、15一19岁、20一29岁、30一39岁、40礴9岁、)50岁组人群直接接种方案和筛检后再接种方案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603.91、497.35、577.60、987.40、1269.34、1692.46、1870.99、2090.80和491.47、444.53、487.38、637.58、718.09、838.97、890.06、952.81,效益成本比分别为5.36、6.51、5.60、3.28、2.55、1.91、1
6、.73、1.55和6.59、7.28、6.64、5.08、4.51、3.86、3.64、3.40。新生儿以外人群筛检后再接种方案优于直接接种方案,小年龄组人群接种效果优于大年龄组人群。不同年龄组人群加量接种后,优选接种方案仍是筛检后再接种方案。根据目前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在1一14岁人群保护性抗体抗一HBs与HBVM合计阳性率低于53%,优选方案为直接接种,当高于53%时,优选方案变为筛检后再接种方案;在)巧岁人群保护性抗体抗一HBs与HBvM合计阳性率低于30%,优选方案为直接接种,当高于30%时,优
7、选方案变为筛检后再接种方案。引入模型各参数的敏感度大小依次为:保护性抗体抗一HBs阳性率、感染HBV治疗费、疫苗保护率、易感人群年新感染率、筛检费、HBVM累积阳性率、疫苗及接种费、贴现率。结论1.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实施14年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决策树模型应用于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评估具有定量决策和综合多因素等优点。2.目前我国新生儿人群以直接接种3剂sug疫苗为优选方案,新生儿以外人群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策略以筛检后再接种为优选策略,应优先接种低年龄组人群。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策略;决策树
8、模型;追踪决策郑州大学2008届硕卜学位论文(摘要)中国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追踪决策分析TraeingDeeisionMakingResearehonChinaHePat1t15BVaeeinationEffeetPostgraduateCandidate:RuboDangSuPervisors:W七idongZhang,ShunxiangZhangDePartmentofEPide而ology,CollegeofPublicHealth,ZhengZhou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