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学讲义】

《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学讲义】

ID:32228586

大小:1.01 M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2-01

《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学讲义】_第1页
《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学讲义】_第2页
《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学讲义】_第3页
《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学讲义】_第4页
《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学讲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学讲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 传染病总论  传染病:由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一、传染过程  传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隐性感染最多见,其次为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最少最易识别。结局疾病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特异性被动免疫、特异性主动免疫隐性感染特异性免疫应答,无症状;部分成为健康携带者显性感染获得稳定持久的免疫力而不再感染;部分成为恢复期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状态体内生长、繁殖,排出体外,不引起疾病,称病原携带者状态急性携带者<3个月;慢性携带者>3个

2、月共同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持续排出病原体病原携带者是传染病重要的传染源潜伏性感染保持暂时平衡状态,不出现临床表现,体防御功能减退引起发病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有明确的病原体,对传染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有传染性:是传染病与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甲类、乙类、丙类  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  有免疫性:人体感染病原体后,均可产生特异性免疫    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包括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流行性及感染后免疫性,全部传染病均具有这些特征。      四、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

3、温度、湿度、地理环境等。  》社会因素: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水平、公共卫生设施等。    五、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1.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称为潜伏期。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仅数小时,如霍乱。长则数月、数年,如狂犬病。潜伏期是确定传染病检疫期的重要依据,也有助于诊断。  2.前驱期 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的时期称为前驱期。可表现为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及食欲减退等非特异症状,一般持续1~3日。起病急骤者可无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不同传染病各自出现其具有特征性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异常,如高热、皮疹、黄疸等。病情由轻转重,到达

4、顶峰,然后随机体免疫力的产生,病情减轻进入恢复期。此期易产生并发症。  4.恢复期 此期症状及体征逐步消失,器官功能逐渐恢复,称为恢复期。恢复期后如机体功能仍不能恢复正常,称为后遗症期。      六、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1.对传染病病人管理必须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早发现、早诊断:建立,健全城乡三级医疗卫生防疫网。  》早报吿:严格遵守传染病报告制度,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类别疾病上报时间甲类2种鼠疫、霍乱城镇<2小时

5、农村<6小时乙类26种传染性非典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炭疽等城镇<12小时农村<24小时丙类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手足口病等按乙类报告  2.甲类传染病措施  ①病人、病原携带者:隔离治疗。  ②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③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医学观察、采取必要预防措施。  3.乙类、丙类传染病措施  ①必要的治疗、控制传播措施。  ②污染的场所、物品、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

6、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二)切断传播途径预防疾病传播途径①呼吸道:麻疹、水痘、腮腺炎、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②虫媒:流行性乙型脑炎③胃肠道:中毒性痢疾、脊髓灰质炎等卫生措施卫生处理和消毒是切断传染病传播的关键步骤  (三)保护易感人群  疫苗接种  主动免疫:保护作用持续数年  被动免疫:保护作用时间较短    七、小儿传染病的护理管理护理管理具体说明建立预诊制度①传染病门诊与普通门诊分开②指定诊室进,指定出口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特定场所,物理、化学清除或杀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疫情报告护理工作人员是法定报告人之一,规定时间向防疫部门报告密切观察病情

7、临床表现、发病规律,观察病情、护理诊断,抢救准备卫生宣教流行特点、预防知识水平  第二节 麻疹  》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为主要表现。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麻疹流行,8个月之前的婴儿患病和大年龄儿童麻疹的出现,是我国麻疹流行的新特点。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  》属副黏液病毒科,为RNA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  》体外生活能力不强,对阳光、消毒剂敏感,传染<2小时。  》对寒冷及干燥耐受力较强。  》麻疹疫苗须低温保存。  飞沫传播,两次病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