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211516
大小:2.17 MB
页数:33页
时间:2019-02-01
《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对比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b3L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对比研究-▲上.-_-刖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是小儿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111,其中最常见的是膜周部缺损,约占60%"--'70%[21。由于左右心室间存在压差,左向右分流导致肺多血,可引起肺动脉高压、充血性心力衰竭、艾森曼格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在这些并发症出现前给予及时治疗,VSD是完全可以治愈的。自1954年Lillehei等[31首次对VSD进行修补以来,外
2、科开胸手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VSD的唯一方法,技术已比较成熟,但存在创伤大,有一定的并发症和死亡率以及术后疤痕形成等问题。自1988年Lock[4]等首次报道经导管VSD封堵术以来,先后有多种封堵器材被运用于临床【蛔,但由于设计上的缺陷疗效不佳,一直未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2002年Hijazitq等首先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获得成功。随着封堵器材的不断开发及介入操作技术的日趋成熟,经导管介入封堵VSD已经成为深受患儿和家长欢迎的有效治疗方法。现对我院自2004年5月至2010年
3、4月接受介入封堵和外科手术治疗VSD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这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并发症等情况,为临床上优选治疗方案提供依据。8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自2004年5月---2010年4月在我院接受体外循环直视下开胸手术和内科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的848例室间隔缺损患者。经导管介入封堵适应症【81以及纳入标准:①膜周部VSD:对心脏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单纯性VSD;VSD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mm,无主动脉右冠瓣脱入VSD及主动脉瓣返流。②肌部室缺,通常>,5m
4、m。③外科手术后残余分流。④其他:心肌梗死或外伤后室缺虽非先天性,但其缺损仍可采用先心病VSD的封堵技术进行关闭术。@VsD合并其他可行介入封堵的心脏畸形。1.2方法1.2.1介入封堵方法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穿刺右侧股动脉和股静脉,置入短鞘管,自股动脉送入5F猪尾导管至左心室,进行左心室造影,了解VSD大小及位置。从左心室面找到室间隔缺损口,并通过缺损口将交换导丝送至肺动脉或上腔静脉,经股静脉送入网篮,将交换导丝拉出股静脉,从而建立动静脉间经VSD处的轨道。经轨道将传送鞘送至左心室,再经传送鞘送入
5、大小适当的封堵器,在左室面打开封堵器的前伞,在超声引导下,前伞拉至室间隔适当位置时打开右室伞。经心脏彩超及再次左心室造影,必要时需主动脉瓣上造影证实封堵器位置良好,没有残余分流,无主动脉瓣反流时释放封堵器,拔出血管鞘,手术结束。对合并有ASD、PDA的患者同时进行封堵治疗。术前Id及术后3d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应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3"一5d。1.2.2外科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全身低温麻醉下,胸骨正中切口,建立体外循环,根据室缺位置选用不同切口,用自体心包补片或带垫片缝线直接缝合进行VSD修补。对合
6、并有其他心脏畸形的患者同时进行矫治。术后置心包、纵膈引流管,进ICU观察可脱离呼吸机时转入普通病房。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并给予止血、9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1.2.3手术成功介入封堵治疗术后未出现需要转外科手术治疗的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定义为介入封堵成功。外科手术后未死亡的患者定义为手术成功。1.3随访所有患者均术后48h内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片及尿常规等检查。1.4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l7.0软件包,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两组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
7、非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应用X2检验,均以P8、科修补的VSD患者。男243例,女197例,年龄O.05~17.17(2.144-2.85)岁,体重3一--42(9.73_+6.19)kg,VSD大小3--一40(13.244-5.00)mill。经超声心动图进行VSD分型:膜周部VSD352例,其中17例伴膜部瘤形成,7例合并肌部VSD,干下型VSD87例,其中5例合并肌部VSD,肌部VSDl例。112例合并ASD,69例合并PDA,16例合并COA,5例合并PA,3例合并PS,2例合并c—TGA,
8、科修补的VSD患者。男243例,女197例,年龄O.05~17.17(2.144-2.85)岁,体重3一--42(9.73_+6.19)kg,VSD大小3--一40(13.244-5.00)mill。经超声心动图进行VSD分型:膜周部VSD352例,其中17例伴膜部瘤形成,7例合并肌部VSD,干下型VSD87例,其中5例合并肌部VSD,肌部VSDl例。112例合并ASD,69例合并PDA,16例合并COA,5例合并PA,3例合并PS,2例合并c—TGA,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