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

试论“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

ID:32174274

大小:58.8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01

试论“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_第1页
试论“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_第2页
试论“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_第3页
试论“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_第4页
试论“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试论“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从《易经》提出“太和”的观念到孔子师徒的“和为贵”、荀子的“和为一,一则多力”,以及范仲淹“政通人和”的理想等,都包含有浓厚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即是祖先治国安民的基本法则与哲学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同时也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基础。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并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2、。  作为社会政治论的儒学,孔子所关注、思考的核心即是如何建立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并使之成为现实.孔子强调的是现世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提出“和而不同”。《礼记》虽是晚在东汉才编辑而成的儒家典籍,但其中《礼运篇》中挂在孔子名下的一段话仍可视为对孔子理想的反映与概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大同。”这些精彩的描述实质上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追求的民安居乐、政治清明、祥和有序的和谐社会。孔子的继承者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关于人

3、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思想。他认为统一天下不是靠掠夺性的战争,而是靠人心归向,靠上下一心的“人和”。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儒家不仅勾画出了理想的和谐社会,而且还进一步论证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即“齐之以礼”,孔子所说的礼,实指“周礼”,是已经形成了具体条文,规范化、系统化了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周礼的内容极为广泛,既有分封、世袭、宗法、井田、军事征伐等政治、经济制度方面的详细规定,可视为国家建制的根本大法;又有关于贵族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交往诸多方面的繁细而具体的规范,从而构成了一个完备的统治体系。  与儒家不同的道家认为,

4、天地自然的和谐相生是一种至美的境界,天人关系应该是人顺应自然天道,《老子.第二十五章》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天人关系运用到政治上就是无为而治,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家思想在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这种和谐统一是美的理想境界。老子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在“法自然”的原则上。他认为,广大而无限的宇宙是一个统一整体,是由道、天、地、人四个主要元素组成的大系统,即所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四大”之间既不是相互冲突,

5、也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井然有序和谐统一的,这集中表现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根本原则上。老子认为,道和天地都效法自然,人也应当如此,即仿效自然的状态和性质,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这种统一就叫“得道”。老子认为得道的人是最自由的,表现在摄生方面,能够“长生久视”,能够“陆行不遇兑虎,人军不被甲兵。兜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表现在言行方面,能做到“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滴;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而这种得道之人的杰出代表就是圣人。由于圣人

6、完全认识和掌握了自然的无知、无欲、无争、无为等性质以及柔弱胜刚强等规律,所以能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做到“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为无为,则无不治”,即自由自在地治理天下。  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不分阶级差别,同等地爱一切人。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像自己的一样,视人如己。在政治上他主张“尚贤”,反对王公大臣的“无故富贵”,统治者要任人唯贤,所谓“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他还反对一切不义战争。这些主张在当时是进步的,很多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

7、愿望,因此,墨家弟子“充满天下”“不可胜数”有“孔墨显学”之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思想有利于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潮流。其思想亦成为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弘扬的。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核心是历史进化观点,政治上主张“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他认为法治的对象是除国君以外的所有臣民,无论谁犯法都要受到惩治。他的以法治国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实质上也是在于谋求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和谐,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潮流,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他还提出了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即所谓“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其

8、法治与中央集权有机地统一,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被统治阶级所采纳。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在强调为王之道的同时,还强调“为人之道”,从内在方面要求人格完善、精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