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视角看朱熹理学到阳明心学转变——以“理”、“心”等诸范畴为例

从美学视角看朱熹理学到阳明心学转变——以“理”、“心”等诸范畴为例

ID:32079508

大小:2.21 MB

页数:49页

时间:2019-01-31

从美学视角看朱熹理学到阳明心学转变——以“理”、“心”等诸范畴为例_第1页
从美学视角看朱熹理学到阳明心学转变——以“理”、“心”等诸范畴为例_第2页
从美学视角看朱熹理学到阳明心学转变——以“理”、“心”等诸范畴为例_第3页
从美学视角看朱熹理学到阳明心学转变——以“理”、“心”等诸范畴为例_第4页
从美学视角看朱熹理学到阳明心学转变——以“理”、“心”等诸范畴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美学视角看朱熹理学到阳明心学转变——以“理”、“心”等诸范畴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

2、位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本文试图通过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三个层面作整体构架,以“理"、“心",“格物”、“致良知”和“孔颜之乐"、“曾点之乐"这三对范畴来作对比,从美学视角看朱熹理学到阳明心学的转变,这转变包含着逻辑与历史两个层面。理学是在孔子组织、完成人人关系网之后,宋儒以天人关系为表象,对人人关系进一步成功梳理的伦理哲学成果。在程朱理学中,“理”范畴是宋代理性精神的理论化,是这个时代伦理实践活动的体现,其中两个最主要的意义是指事物的规律和道德的原则。人们所遵循的道德原则实质上就是

3、宇宙普遍法则在人类社会的特殊表现。作为“理”、“气”所衍生出的二级范畴,“文"这个范畴在朱熹理论中有丰富的、多层次的含义。从它包含的自然的美、社会的美与文学艺术的美三个方面分析,可以看到朱熹美学正是克服了“文”具有的感性快乐与理性伦常之间的矛盾,达到“理”所规定的生命最高境界——圣贤境界。因为逻辑与历史的发展,“理”的内在矛盾激化导致了朱熹理学体系的理论终结,王阳明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心”这个本体范畴。王阳明“心即理”说的提出,在心理合一的表象之下,摒弃了外在的、高悬的天理对人的伦理道德的控制性,打破了丰体道德意识与客体宇宙规律的长期统一,使丰体脱离客体走向了独立而充

4、分的发展。近代意义上强调内心、情感的哲学、美学开始在晚明出现,汤显祖、徐渭、公安三袁便有了艺术创作的理论基点,从而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浪漫丰义思潮。朱王二人的终极目的是相同的,即“内圣而外王",通过对人的内在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意志的培养,来达到外在的社会功利目的,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但两人达到内圣的途径却是不同的,一个是“致知在格物”,一个是致良知。朱熹的“格物”是正心诚意的于段,它由外而内,有章可循的对人的理性与感性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进行了处理,达到了内在的中与外在的和。在格物的过程中,人们不但体味到了理,认识了宇宙万物的规律,道德伦理的先验准则,而且体味到了理所昭

5、示的宇宙万物的生命力,以及人自身的勃勃牛机。王阳明的“致良知”,注重如何内在的发明本心,使心之灵明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实质上是使良知成为人自觉的道德判断与伦理实践的标准和动力,最终容易演化成心理情感对伦理原则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操控,阳明的致良知除以自慊为准则外,并没有理性可循的实施步骤。在精神世界中,具体到个体知识分子的人格培养与人生境界体味,朱熹理学所提供的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关怀,人们循此所达到的人生境界也是自由的、美的境界——孔颜之乐。这美的境界的外在表现为“圣贤气象",内在的内容就是实现“心与理一"。孔颜之乐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通过“涵咏须用敬”的修养方

6、式获得;极具知性色彩,有着儒家固有的人生价值关怀,并且内在的表现为中,外在的表现为和。对于超越道德境界的审美境界,王阳明则推崇“曾点之乐”。通过对敬畏的再诠释,曾点之乐即是仁者境界与狂者境界的和谐统一。其审美内涵为:摒弃理性与认知,而注重获得的直截性;具有个体性特点,去群体化趋势;形式上的非功利性。2关键词:理;心;格物;致良知;孔颜之乐;曾点之乐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earticlehastriedtomakethestmctⅦ旧byOntology,“GongFu'’theoryandrealmtheory,contrastingby‘‘scl

7、‘Ⅱ,9,669eist","ko-wu'’,“chih—liangzhi","KongYahZhiLe'’and“ZengDianZhiLe'’.TheresearchisforthechangingfromconfucianZhuxiLi—schooltoconfucianYangmingXin-schoolbyaestheticsperspective,andthechanginghappenninglogicallyandhistorically.Li-schoolistheoutcomeofethicalphilosophybyconfuciansin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