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939736
大小:2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29
《【课外阅读】感受苏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课外阅读】感受苏洵苏洵的名字为人所熟知,除了名列“唐宋八大家”之外,还因为他是古代大器晚成的一个榜样。《三字经》讲:“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告诉后人,人在学习上“迟做比不做好”。 《三字经》称苏洵为“老泉”,明代茅坤所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也将苏洵文部分称为《老泉文钞》,但这是不确的。“老泉”并不是苏洵的号,而是苏轼晚年的号。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10说:“苏子瞻谪黄州,号东坡居士,东坡其所居地也;晚又号老泉山人,以眉山先莹有老翁泉,故云。”明末黄灿、黄炜兄弟《重编〈嘉佑集〉纪事》载马调元语:“老泉固子瞻号也。”
2、理由是:“吾尝见子瞻墨迹矣,其图书记曰‘东坡居士、老泉山人’,八字合为一章。”苏轼自己的文字中写有“老泉”,这“老泉”是指自己,而不是自己的父亲。宋代如同古时的其他朝代一样,是讲究“避讳”的,不能书写自己父亲的名字。总之,“老泉”不可能是苏洵的号。今天的研究者多认同这一说法。 苏洵虽被视为大器晚成的榜样,但苏洵的一生实际上很坎坷。他在科场上即不顺利,虽然三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没有成功。唐宋八大家的其他人都是进士,未能得到进士“学位”的,唯有苏洵一人。 苏洵未能科举及第,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首先是他在科举考试上“起步较晚”。苏洵
3、自己在《祭亡妻文》中说:“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在《上欧阳内翰书》中说:“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当然,苏洵二十五岁之前也不是没有读过书,他十八岁时就参加过科举考试,此前不可能不做准备。他说自己“少年不学”,只是说学习得不够劲儿。知道发愤学习,已经是二十几岁了,这也可以说“起步较晚”。 其次,苏洵的学习与科举考试的要求不是十分吻合。苏洵自己说过他不长于“声律记问”之学,而当时的科举考试需要举子掌握“声律记问”之学,正因如此,苏洵于景佑四年(1037),自己二十九岁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仍不中。苏洵没有很好掌握“
4、声律记问”之学,这与早年起步晚有关,同时,也是受到当时西蜀文化的某些影响。苏轼在《眉州远景楼记》中说:“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文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这是说,魏晋以来直至五代,中原地区“与时俱进”,在文学的发展中形成了浮艳绮丽的文风,而川蜀地区则受此影响较小,相对保持着“通经学古”的淳朴文风,而这对苏洵不无影响。在对苏洵后来文学上的成功有益,但对科举却是不利的。 再次,我们也能够看到,苏洵在科场成功的追求方面也不是非常执著。可以说,苏洵一方面参加科举考试,一方面
5、也在“反思”自己对科考的这种参与。他的“发愤读书”,并不专为适应科举考试了。关于这一点,他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谈到:“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作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
6、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可以说,这是苏洵一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是苏洵的“不窥园”时期。汉代大学者董仲舒为了领会《春秋》中的微言大意,他狠下心来,刻苦攻读,三年不进园子一步,甚至眼睛也不朝园子望一望。经过整整三年的闭门苦读,他终于精通了《春秋》,成了闻名一时的鸿儒。而后来韩愈的人生中也有这样的时期,他说自己当时的状态是:“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这似乎像是自我“束缚”,与世事隔开,犹如蚕的幼虫吐丝而结茧,让自己变成蛹。
7、而结茧成蛹,这是蚕一生成长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蛹似乎只是在茧中酣睡,但实际上它是在这“酣睡”中蜕变。此后能不能长出美丽而有力的翅膀,正取决于这个过程。董仲舒、韩愈都通过这一过程而完成了自身的转变,使自己在思想上、学术上乃至境界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苏洵也是如此。 苏洵学问大有长进,但终其一生,在官场上仍非常不顺利。这也有苏洵个人的原因。苏洵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他自尊心很强,再说,他还有两个非常优秀的、让他骄傲的儿子,苏洵中年之后,他的两个儿子已经名满天下。这使他在求仕之时不愿意受委屈。嘉佑三年(1058年),宋仁宗下令要他上京“试
8、策论”,若是去京城,苏洵有希望因此而得官,但他却不屑“以五十衰病之身,奔走万里以就试”(《与梅圣愈书》),上书辞谢了。这也是苏洵的矛盾之处,一方面,他多有牢骚。认为自己没有得到重用,甚至也没有得到发挥作用的机会,是一个“弃民”。如他在《上文丞相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