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918938
大小:3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27
《试论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试论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探析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法治意识的不断提高,社会中的法律事务越来越多,需要法律人才的场合也越来越多。高校作为法律人才培养的摇篮,社会对法学专业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法学专业教师从事的是实践性科学,陈旧的法学高等教育侧重于培养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为必然趋势,对其培养途径进行探析。关键词: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试论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探析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法治意识的不断提高,社会中的法律事务越来越多,需要法律人才的场合也越来越多。高校作为法律人才培养的摇篮,社会对法学专业教
2、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法学专业教师从事的是实践性科学,陈旧的法学高等教育侧重于培养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为必然趋势,对其培养途径进行探析。关键词: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试论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探析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法治意识的不断提高,社会中的法律事务越来越多,需要法律人才的场合也越来越多。高校作为法律人才培养的摇篮,社会对法学专业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法学专业教师从事的是实践性科学,陈旧的法学高等教育侧重于培养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为必然趋势,对其培养途径进行探析。关键词:法学专业
3、;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试论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探析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法治意识的不断提高,社会中的法律事务越来越多,需要法律人才的场合也越来越多。高校作为法律人才培养的摇篮,社会对法学专业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法学专业教师从事的是实践性科学,陈旧的法学高等教育侧重于培养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为必然趋势,对其培养途径进行探析。关键词: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63-02目前,双师型教师这个概念越发被人们所熟悉,学者们也从各
4、个角度对其进行界定。双师型教师从形式上来看应当具有双证,从实质上来讲,应当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标准不应该局限于对证书的要求,而应该重在能力的要求,作为高校教师具备教师资格这是法定必备条件,但衡量的另一个标准应是实践能力。就高等教育法学专业而言,双师型教师这一标准应该是同样适用的[1]。一、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一)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法学专业教师主要来自法学专业的毕业生,从校门直接到校门,只是身份从高校学生转变为高校教师。边学边教的情况非常普遍。象牙塔中的教学,往往因为特定的教育目标,基于政治的、道德的、法律的还有老师个人经验或者偏好
5、等原因,繁杂的现实问题摆到课堂上,就会变得条理化、学术化和理想化。如果再加上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种种因素混合之后的结果,学生们看到的,往往只是想象中的世界,与真正的现实截然不同。大学扩招之后,法学毕业生如同潮水般涌向社会。但是,法学院教育与法律实务严重脱节。尽管每年法学毕业生很多,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与法律职业相关的用人单位竟然还频频喊人才荒[2]。(二)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数量比例不协调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数量比例不协调的问题。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中,对优秀高职学院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比例要求达到70%以上,合格学院比例应该在50%以上。在很多高校中,专业课和专
6、业基础课教师达到双师型水平的比例严重偏低,甚至不到30%;而且年龄结构不合理,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缺乏中间年龄段能承担较重科研任务担任教学骨干的教师[3]。(三)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精力投入不足与高职院校现行教师职称发生冲突。目前沿用普通高校教师职称的传统,走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晋升之路已成惯例。评聘晋职需要教师科研。科研成为高校教师最大的压力。每当职称晋级时,教师埋头书写发表论文、编辑出版专著、参加课题、力争获奖,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工作经历与能力、工作业绩与学术成果等方面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各位教师在晋职的道路上努力向前奔着,从而影响了教学工作投入。晋职与教
7、学在本质上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实践中,高校教师的晋职与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四)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缺乏激励机制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必然要制定一套适合高校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引入竞争机制,实现量化和科学化管理,体现政策的导向性和激励性。但是,现有的激励机制注重的只是对教师的行政管理,如晋升、工资确定或绩效考核等,尚未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个人发展的角度考虑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导致无法更好地发挥激励作用。在学习考察、进修培训等方面不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