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知识创建概论课程大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知识创建概论(IntroductiontoKnowledgeBuilding)教学大纲授课者:南京师范大学张义兵、多伦多大学陈伯栋E-Mail:zhyb304@126.com,bodong.chen@utoronto.ca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创建的基本理论、教学法和技术平台。2.通过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如何设计一个知识创建课堂。3.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结合中国的教学实践,探寻知识创建在课程改革中的价值。4.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课程简介知识创建(KnowledgeBuilding)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本课程将从探讨大家熟悉的建构主义出发,
2、认识“知识创建”与“学习”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从而进一步理解知识创建和其他如探究式学习等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区别。在文献阅读和协同知识创建的基础上,我们将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实践探讨如何构建知识创建社区,深入思考社会文化、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一起探寻知识创建在当今中国学校教育和企业学习中的应用价值。进度安排·16周,每周3节,从3月9日开始·线下课堂安排:上课时间:周三早晨7:40;协调安排课程计划、简要讲授关键知识点;讨论知识论坛中出现的关键问题;个人或小组汇报。·线上安排:在知识论坛(KnowledgeForum,KF)中讨论文献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发表、增建和引用短文
3、等形式提高社区知识;利用KF中的评价工具反馈到信息随时进行自我评价,了解个人和小组的参与情况和知识进展;阅读时注意挖掘有潜力的观点,使用KF中的工具抓取下来,促进知识的提高和升华。考核方式学生有多种方式参与课程,主要包括课堂发言和在知识论坛中的参与。...知识论坛为记录和发展学生的想法提供了空间,在知识论坛中学生可以讨论文献、发表想法、建设性地批判和发展他人的想法、引用他人的想法、总结班级想法、自我评价和反思等。需要注意的是,各种形式的参与不只为个人学习为目标,而应更重视对班级知识的贡献。课堂关注的范畴不应只限于所列话题和文献,每个人都可以把与知识创建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带入课堂探讨
4、。学生的参与不仅是为了学习了解知识创建相关的知识,还应创造性的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提出利用知识建构改善课堂教学的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此外,也欢迎学生在使用知识论坛中提出改善知识论坛的想法和设计。总之,本课程的课堂参与和贡献方式多样,将强调小组和社区的学习和知识创造。阅读小组??(小组认领选读文章)课程考核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参与,20%2.知识论坛中的参与,20%:3.对社区知识创造的贡献,20%4.课堂汇报,20%5.考试,20%每周主题、阅读材料和在线活动专题一2012年2月17日—3月2日主题课程介绍:简要介绍课程内容、参与及评价方式建构主义视野下的知识创建—Marlen
5、e和Carl的讲座阅读材料查找建构主义:基本思想,优点及其不足在线活动在知识论坛中介绍自己选择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模块,作为自己的实践对象。专题二2012年3月9日---3月14日主题建构主义视野下的知识创建(续)阅读材料Hoover,W.A.(1996).ThePracticeImplicationsofConstructivism.SEDLLetter,IX(3).Retrievedfromhttp://www.sedl.org/pubs/sedletter/v09n03/practice.htmlAnonymous.(2012).LearningTheories.Retriev
6、edFebruary14,2012,fromhttp://www.instructionaldesign.org/theories/index.htmlJonassen,D.H.(1991).Objectivismversusconstructivism:Doweneedanewphilosophicalparadigm?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39(3),5-14.doi:10.1007/BF02296434...Scardamalia,M.,&Bereiter,C.(2010).ABriefHistoryofKnowl
7、edgeBuilding.CanadianJournalofLearningandTechnology,36(1).Scardamalia,M.,张建伟,&孙燕青.(2005).知识建构共同体及其支撑环境.现代教育技术,15(3),5-13.在线活动在线交流建构主义,知识创建的基本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专题三2012年3月21日—3月28日主题从学习到知识创建,从“信念模式”到“设计模式”阅读材料Scardamalia,M.,&Berei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