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909177
大小:41.12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1-26
《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六学科:语文授课人:xxx 课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型新授课时1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1、认真观察图画,懂得"不懂就问"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2、知道在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地方,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 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课外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二次备 一、导入新 二、指导观察课本页插图。 读题:"不懂就问" 指导学生先按从上到下,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 第1幅图上有什么人,在哪里,干什么? 第
2、2幅图是在哪里?从哪里看出来?图上有哪些人?分别在干什么? 第3、4幅表现的是哪里在?怎么知道的?有哪些人?他们正在干什么? 三、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懂得如何做到"不懂就问"? 看完4幅图后,你明白了什么? 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地向他人求教。 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问,不管是在学校,在家里,在展览厅,走廊上,在教室里,在校园里, 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 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解说员,问本班同学,问其他班的同学……一句话问所有懂的人。 可以问课本上的问题,也可以问报刊上的问题,还可以问观察到的所有书本外的
3、其他问题。 留心处处皆学问。 讨论:假如遇到不懂的问题不问,或者不懂装懂,结果会怎么样? 请学生说说今后的打算? 四、总结: 同学们"不懂就要问",只要留心,处处皆学问,课本晨、自然界的一切,只要自己有疑问,都可以向别人请教;只自己动了脑筋不能解答,随时随地都可以问其实相互之间都可以成为老师,谁能解答问题,他就是老师。其实"不懂就要问",就是"多问",这是与"勤学"联系在一起的,平时我们常说"勤学多问"就是这个道理呀!教后记 小学部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六学科:语文授课人:xxx 课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型新授课时2
4、备课时间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1、认真观察图画,懂得"勤于收集资料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勤于收集的常用方法;知道处处皆学问。 重点难点掌握勤于收集的常用方法;养成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课外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二次备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想写一篇介绍我们家乡的。你们说老师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老师要参加"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辩论会,该提前做些什么准备? 引导学生说说收集资料的好处。 小结:收集资料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因此,我们应当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5、。 二、观察图片,引导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 第二页插图。 三幅图上学生分别在哪儿?在干什么? 收集资料有很方法,我们看第三页插图,想一想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资料? 交流: 你还有哪些收集资料的方式? 收集资料有哪些常用方法呢? 观察第二页的图片。 交流并归纳: 做摘抄笔记。即认为有价值、有意义、感兴趣的文字摘抄下。 制作资料卡片。这样有利于资料分类。 拍照片。把收集到的各方面的资料,以制成小报的形式来积累。 编辑剪报。把收集到的各方面的资料,以制成小报的形式积累。 引导学生了解:还有录像、录音、复印
6、等收集资料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观察第三页下面的图片,让学生畅谈学习的收获。 四、作业 在今后要养成收集资料的习惯,开始收集各种资料。 教后记 小学部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六学科:语文授课人:xxx 课题1、我们爱你啊,中国课型新授课时1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清课文脉络。 重点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具准备VcD《我爱你,中国》,课文朗读光盘 教学过程二次备 一、导入新 欣赏歌曲《我爱你,中
7、国》,简单说歌曲内容。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 板书课题:1、我们爱你啊,中国 学生读题。 二、初读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提出不理解的生字,作上记号。 指名分节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默读全诗,想想课文讲述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小结: 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物产丰富 文化灿烂民族伟大奋发开拓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 学生读文,分小组讨论。 交流。
8、 段:写祖国幅员辽阔,总起全诗。 第二段:以“我们爱你”作为起句,从不同角度,歌颂赞美可爱的祖国。 第三段:总结全文。回顾过去,骄傲自豪;展望未来,奋发开拓。 朗读全诗,体味祖国的可爱。 三、学习段 齐读。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