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领域(哈贝马斯)对阵文化诠释学(伽达默尔)

公共领域(哈贝马斯)对阵文化诠释学(伽达默尔)

ID:31822792

大小:47.75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18

公共领域(哈贝马斯)对阵文化诠释学(伽达默尔)_第1页
公共领域(哈贝马斯)对阵文化诠释学(伽达默尔)_第2页
公共领域(哈贝马斯)对阵文化诠释学(伽达默尔)_第3页
公共领域(哈贝马斯)对阵文化诠释学(伽达默尔)_第4页
公共领域(哈贝马斯)对阵文化诠释学(伽达默尔)_第5页
资源描述:

《公共领域(哈贝马斯)对阵文化诠释学(伽达默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公共领域”(哈贝马斯)对阵“文化诠释学”(伽达默尔)——全球史视野下中国区域史的曲解BenjaminA.Elman,PrincetonUniversity复旦学报2014年出版一、几种目的论幻象一些文化史学者和社会科学家在研究通常被称之为“儒学”的中国传统经学时,将“现代化叙事”应用于前现代中国。他们用当下的标准来衡量儒家。当下发生变化,标准亦随之改变。在稍早以前的“当下”,以工业革命时代的欧洲为标准衡量下的中国显得贫穷、落后,MichaelAdas.MachinesasaMeasureofMan:Science,Technology,andIdeologiesofWestern

2、Dominance(Ithaca:CornellUniv.Press,1989).而这种落后局面被不公正地归咎于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今日中国之“当下”已然不同于昨日之“当下”,故儒学亦不再被当作通往现代之路的障碍,转而被视为其促因。这种价值判断的变化取决于用何种“当下”来衡量哪段“过去”。在1950年代,学者们孜孜以求社会主义在俄国和中国成功的原因,而今二十一世纪他们则大多书写其消亡。我们在对最近东欧选举的观察中已然发现,之前为社会主义盖棺定论操之过急,这同本世纪早先在亚洲宣布儒学已死的情形如出一辙。现代化进程本身并非问题之所在。有意识的西化在中国开始于太平天国运动(1850-18

3、64)之后,中国儒学的研究者们长久以来已经在从文化到经济的各个层面把“西化”进程作为分析的对象。当这种现代化框架被不加批判地套用于洋务运动之前的儒学史时,尽管这种选择若由中国人做出自有其道理,却犯了目的论推演的谬误。将一种适于评价1860年后中国史现象的概念框架用于描述该时代之前的情形,是一种时代错置。如此我们便止于一种取巧建构的叙事,把历史现象虚化为与其本真毫不相干的东西,即所谓通往现代性之路上的“障碍”或“促因”。诸如“在帝制中国何以不曾发生科学革命”抑或“为什么没有产生工业革命”之类的问题,如今被反过来加以追问:“为何科学革命在现代中国得以发生?中国传统经济在其现代工业革命中

4、扮演何种角色?”等等。例如1900年前后的“世界史”,通常书就于这种“现代主义”叙事。自马克斯·韦伯起,MaxWeber,TheReligionofChina,translatedbyHansGerth(NewYork:Macmillan,1954).参照“现代化”的尺度对中国儒学进行“积极”或“消极”地解读已成为流行。后现代主义学者成功揭露了这种过分强调用现代“当下”去衡量前现代“过去”的行为中内在的非历史主义面向。现代化仍是研究1860年后中国史的一个重要对象,但作为评价太平天国运动之前的儒学及中国社会与大众文化的总体框架,其已然过时。最近中国传统社会研究中存在的这种阐释危险的

5、例子,便是美国的中国学研究界仍在进行的两场辩论,一是针对部分历史学家将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概念应用于中华帝国及现代中国,二是关于与前者并行的,香港、台湾地区的一些哲学及历史学者借助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试图在大陆以外重构儒学。一、中国研究之哈贝马斯对阵伽达默尔“公共领域”/“市民社会”之争,本质上关于如何定义中华帝国晚期国家--在不同时期以皇廷、宦官抑或官僚等不同实体为代表--与1600至1900年间的士绅社会(尤其就江南而言)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认为晚清中国存在“公共领域”的学者提出,在晚明的城镇中心,儒家化的绅商精英已然发起一场政治与经济领域的自治运动,与国家

6、争锋相对。其反对者认为,书写中国史时使用“公共领域”概念是将哈贝马斯就18世纪欧洲、尤其是英国中产阶级所提出的“市民社会”概念误用为评价中国士绅社会的标准,进而忽视了中国自宋代以来所独有的、朝廷与其精英之间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达成的种种妥协。这些长期妥协成功抑制了宋元明清历代地方主义者追求政治自治的各种运动。Cf.the"Symposium"inModernChina19,2,April1993.在此我们应当补充,最近的研究表明帝国、地方精英与农民之间的复杂关系在1400至1600年间发生改变。随着中国人口从大约1.5亿增至2.5亿,帝国官僚体制向下延伸的能力不可逆转地遭到削弱。15

7、50至1650年间“白银时代”明朝经济的货币化,难以避免地造成村镇赋役从实物税和力役向货币税转变,远早于1911年辛亥革命,帝国及其官僚体系就已失去对土地与劳力资源的控制。王朝不再直接介入乡村事务,乡绅地主在晚明与清代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中间人作用得以放大。在中央政府的庇护下,江南及其他地方的绅商精英将其对地方权力的掌控多样化为多种基于地租与经营的、得到扩张的牟利形式。此处讨论,参见拙著Classicism,Politics,andKinship:TheCh'ang-c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