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778664
大小:61.14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1-18
《基于史料、对话有效教学设计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基于史料、对话有效教学设计探索摘要: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当以适当补充史料、拓展历史细节和对话为思路,一方面通过补充材料,营造更为真实的历史氛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回到历史现场,更真切地感受历史;另一方面通过师生对话,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关键词:史料对话五四运动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教材作为主要的课程资源,是我们教学、考试的主要依据,但教材也有它的缺陷,如有时因为篇幅的限制而追求表达上的简介和过程上的简单化,而且教材的某些观点有滞后性,跟不上史学的发展。如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介绍五四运动的篇幅较少,对五四运动的发生、发展中一些细节基本没有介绍,
2、另外教材对这段历史的描述偏重于革命史。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历史细节,粗枝大叶式的课堂教学只会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简单化,根本不可能从心灵上对此产生共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更新史观,只会使学生平面理解历史,没有正确的认识,更谈不上对五四的纪念,尤其是对高三学生的教学是非常不利的。如何弥补教材的这些缺陷,开发教学资源,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并且使学生真正理解历史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必须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一是拓展性。即教师适当补充史料拓展教材,以营造更为真实的历史氛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回到历史现场,更真切地感受历史。二是问题性。问题造就磁力,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会产生兴趣、动力,师
3、生有效的对话更可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下面,笔者以髙三五四运动教学为例,谈谈如何通过适当补充史料、有效设计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一、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月4日,一个青年人的节日。新中国在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青年节是“五四运动”的不朽果实。五四运动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教师补充:史学界一般都认为五四运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指1919年的群众性的爱国运动;广义的五四运动是指发生在1917年至1921年间的政治和思想文化运动,又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历史上的五月四日究竟发生了什么呢?意图:由青年节的由来导入能激发
4、学生的兴趣。上课一开始就介绍关于五四运动的不同定义,可以使学生明确概念,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材。2•设计问题材料1:(显示五四运动学生上街游行的图片并加以说明)1919年5月4日中午,北大学生带头,北京各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云集天安门。学生一路走着,一路喊着响亮的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收回山东”“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像火山口里喷出的烈火,燃烧着每个青年的心。游行队伍又到中南海向当时的徐世昌大总统请愿,却受到警察拦阻,游行队伍就向东折进东交民巷,想向美国公使递交陈词。游行队伍走进东交民巷,被外国巡捕挡住。中国人竟然不能走中国的土地,这使游行的学生更加
5、气愤。许多人认为前外长曹汝霖是丧权辱国的祸首,便冲到城东的赵家楼曹宅,当时曹汝霖不在,有的学生就放了一把火,即火烧赵家楼。后来有32名没有及时散去的学生被捕。问题1:引发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不难回答)对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国内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此问学生也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答案一一震惊)为什么如此震惊呢?意图:首先给学生提供五四运动的场景,感受当时学生的情绪,从而引出发生运动的导火线。但是,学生往往只是记住了该事件的名称,而不能理解当时这一消息传到国内的反应,所以教师要着重向学生解释当时国人在巴黎和会前后的心理变化这一细节问题,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消息一传到
6、国内就又爆发了这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这些内容可以结合材料2展开)材料2:(呈现图片太和殿和克林德碑,并配以图片说明)太和殿:1911年,八国联军曾在此庆祝胜利,公然羞辱中国。1918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时,北京政府宣布放假三天,北京的大游行就以太和殿为集中地,以示洗刷国耻。克林德碑:克林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被中国击毙的一位德国外交官,1911年列强在克林德被害处建立碑坊,并在上面刻着“为国捐躯,令名美誉”等字样。1918年11月13H,北京城兴奋的人们将象征耻辱的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碑。通过对比,学生知道了当时国人对于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情绪反差。在
7、一战结束的初期,国人对和会的结果怀抱过大的希望和乐观,认为洗刷国耻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当和会要把德国在山东的地位让给日本的消息传到北京时,中国人忽然跌入了无比的沮丧和愤怒之中。这种共鸣的方式可使学生深入到历史情境中,与五四时期的人同震惊、同愤怒,做历史的性情中人,做理性的历史学习人。问题2:面对外交失败,是谁首先起来站在了时代的前列呢?为什么是他们呢?意图:为什么是学生而不是工人阶级或是资产阶级?提出此问,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多数停留在民族危机的加深、军阀统治的黑暗等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