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探头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30例研究

微探头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30例研究

ID:31759944

大小:60.6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7

微探头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30例研究_第1页
微探头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30例研究_第2页
微探头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30例研究_第3页
微探头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30例研究_第4页
微探头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30例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微探头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30例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微探头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30例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EUS)在诊断上消化道黏膜间叶源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内镜检查中怀疑黏膜下肿瘤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及性质并经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的间叶源性肿瘤患者3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间质瘤17例,平滑肌瘤8例,脂肪瘤3例,异位胰腺2例。微探头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与病理符合率83.33%(25/30)o结论:超声内镜对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关键词微探

2、头超声内镜上消化道黏膜间叶源性肿瘤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IMT)是起自食管到直肠的消化道非上皮淋巴造血细胞呈梭形细胞分化为主的软组织治疗,包括胃肠间质瘤、平滑肌肿瘤、神经鞘瘤、脂肪源性肿瘤、胃肠道自主神经肿瘤等。随着超声内镜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内镜超声已成为目前诊断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最佳方法。本文根据30例微探头超声(MPS)在上消化道GTMT的检查结果,在诊断和指导治疗中的价值进行探讨。资料与方法2010年1月〜2012年7月收治GIMT患者30例,均于手术后1个月、2个月和6个月接受胃镜随访,

3、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5〜70岁,平均50岁,其中50岁以上10例。肿瘤原发部位在食管2例,胃11例,临床症状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及继发改变等有关,主要症状为上腹部隐痛不适16例,吞咽不适13例,腹部包块5例,黑便3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器械与方法:应用电子胃镜,UM-DP12-25R型超声微探头,工作频率12MHZ,工作长度240cm。采用脱水充盈法进行超声扫描,全部病例均行多倍图像放大处理。胃镜发现上消化道病灶后活检道连接T字管,自T字管注入脱气水约100〜500ml,使病灶浸泡在脱气水中。从T

4、字管插入微超声探头,置微探头超声于胃腔中央脱气水中并垂直于病灶,移动超声探头对病灶前后进行实时扫描观察病灶的最深层边界,记录超声图像。当病灶局部储水有困难、气体反射较多影响超声图像观察时,变化患者体位,吸引胃内积气,同时自T字管继续注入脱气水,可以改善超声图像质量。EUS探查内容包括:病变范围、形态、边界及内部回声特点,消化管壁层次及厚度;病变最大浸润深度及对周围器官的累及情况;消化管壁周围邻近肿大淋巴结累及情况等。根据EUS检查结果合理选择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切除,切除的全瘤标本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行免

5、疫组化CD117、CD34、STOO、NES、desmin染色。将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确诊结果与MPS诊断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检查结果:30例患者中,MPS诊断为间质瘤17例,平滑肌瘤8例,脂肪瘤3例,异位胰腺2例,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学检查确诊为间质瘤17例。MPS对上消化道GIMT的诊断结果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结果的符合率83.33%(25/30)oMPS诊断结果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结果对比,见表1O回声特征:在消化道管壁的5层结构中,GIMT多位于第3层(黏膜下层)以下,表现为管壁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异常

6、回声。17例间质瘤中,良性的通常起源于固有肌层,或来自黏膜浅肌层,包膜光滑,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不向周围浸润生长,病灶直径<3cm,当病变较大时因肿瘤有坏死回声可以不匀,有时出现偏心性液性暗区;恶变倾向较大的表现为较大的低回声团块,其回声大多较固有肌层稍高,内部回声不均匀,常起源于固有肌层,包膜完整性差,可有分叶征,形态不规则,病灶直径常>3cm。8例平滑肌瘤表现为起源于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的低回声或无回声,内部回声多均匀,边界清楚,其回声较正常固有肌层稍低。治疗结果:本组30例经MPS检查示病变位于黏

7、膜浅肌层,其中18例病灶直径0.8〜2.3cm,明显向腔内突出,均行内镜下高频电切除,瘤体切除完整,无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另3例因肿物向腔内突起不多,且基底较平,均先予透明帽负压吸引尼龙绳结扎病变,再行髙频电切除,瘤体切除完整,亦无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6例MPS示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病变直径3〜5cin,其中4例位于胃底、2例位于体中部,行腹部外科手术切除;1例MPS示起源于食管固有肌层且患者有明显吞咽不适;2例起源于食管黏膜肌层的平滑肌瘤,胸外科手术切除。讨论消化道间叶性肿瘤中以胃肠间质瘤最常见,可发生

8、于食管至直肠消化道的任何区域,也可发生于网膜、肠系膜、腹膜及后腹膜等部位,但以发生在胃和小肠肌壁为多见,偶尔可发生于阑尾、口腔。症状无特异性,其表现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和生长方式有关。直径<2cm,—般无症状。肿瘤体积较大者,可因出现上腹部压迫感、饱胀、疼痛不适就诊。可有呕血黑便、腹部包块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女无差别,本组病例平均年龄为50岁,男女比例1:1,与文献报道相符。GIMT的组织形态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