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757155
大小:62.4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7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的现状和问题与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的现状和问题与展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的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主体性的缺失和主体间性理论的引入,主要聚焦于教育者主体性和受教育者主体性领域。己有研究存在两大不足,一是研究一呈现“两张皮”现彖,未找到扎实的理论基础;二是研究表现“零碎化”现象,缺乏整体性的研究视野。这些不足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尚处于不成熟阶段,未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应着力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论,开展整体性的研究,以建构专属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主体性理论。[关键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整体性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哲学和教育学领域主体性研究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主
2、体性研究也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逼要组成部分。梳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对构建更富实践气息的专门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理论具有重大意义。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研究现状近年來,随猎主体间性理论的引入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践问题的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问题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主要聚焦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概念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主体性的缺失及其应对措施等方而。第一,界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概念。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概念至今依然众说纷纭,主耍存在着以下几种观点。其一,以个人主体性概念涵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活动中表现出人的自觉、自主
3、、能动和创造的特性”[1]41。基于哲学意义上的个人主体性理解,一些学者将其直接移植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就是教育者主体性或受教育者主体性。如骆郁廷教授指出:“单主体说又分为教育者主体说和受教育者主体说两种。”[2]与此相应就有教育者个人或受教育者个人的主体性。尽管以哲学主体性理论为依据,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概念的解读带冇片面化色彩,但它为该研究呈现应有的哲学视野并为其确立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英二,以主体间性理论来定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郭湛教授在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理论基础上提出:“主体间性实际上是主体性在主体间的延伸,它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主体性。”[3]210思想政治教
4、育主体性概念也发生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换。一些学者用主体间性理论來概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如张耀灿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交往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交往实践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枳极扬弃。”[4]闫艳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主要内容是规范一个主体(教育者)与另一个主体(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结成一种'主体一一主体'关系,英中体现出來的主体间性,是对个人主体性的超越。”[5]88尽管以上研究结论具冇典型的哲学话语范式,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概念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
5、转换与超越,不仅极人拓深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理论的理解,也对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冇重耍的拓展性价值。其三,以多元主体理论來阐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冇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分为导向性主体、主动性主体和受动性主体三种类型,即决策者、实施者和受教育者”,[6]由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就包括“导向性主体的主体性”“主动性主体的主体性”“受动性主体的主体性”。万光侠教授认为,“在多元主体模式中,不仅教育者具有主体性,受教育者也具有主体性,甚至教育的环体利介体也可以成为主体,具冇一定的主体性。”[7]248虽然上述观点似乎偏离了哲学主体性理论对主体性的基本含义,但它对我们深入领会思想政治教育主
6、体性大冇助益,尤其为我们从幣体上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开启了思维方向。第二,着力研究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缺失及其应对措施。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缺失己经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由此,也引发了解决主体性缺失问题的学术思考。学者们多运用实际工作思维,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中寻找各自主体性缺失的表现及其应对措施。其一,教育者主体性缺失及其应对措施研究。对于教育者主体性缺失研究主要有两种学术观点:一是教育者主体性问题研究。有学者认为教育者的主体性缺失有两种现象:一种是“导向性缺失”。“部分教育者的主导性存在缺失,他们只将自己看做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思想的引导者。”[8]35
7、还冇一种是“话语失真”。"正是由丁•部分研究者与教育者不顾历史事实与话语产生场境而任意地对所传授内容,特别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等内容进行’自我发阐式解读’,从而造成了教育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强度加大、方式增多,但效果不显著,甚至衰减的境况。”[8]40二是受教育者主体性问题研究。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着“既不立足现实,从受教育者实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