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695458
大小:55.4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17
《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特点及防护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特点及防护措施梁翠英(广西脑科医院广西柳州545005)【摘要】目的分析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患者的资料,就其相关因素及使用凶器,攻击对象进行分析。结果在出现攻击行为的因素中幻觉、妄想,情绪因素占相关因素的大部分。结论对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特点进行分析,有利于对病人、家属及医务人员的防护。【关键词】精神病人攻击行为防护【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8-0383-01住院精神病患者,由于其辨别能力及自控能力减弱或丧失,常会岀现暴力攻击行为,往往影响到其他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安
2、全,给护理带来较大的难度。笔者对32例男性病人攻击行为的特点归纳分析,提出了防护措施。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06-2012年住于木院的患者,共32例,均为男性病人,年龄15・60岁,平均32岁。文化程度:小学3例,初中24例,高中3例,文盲2例。婚史:已婚24例,未婚8例。诊断:精神分裂症22,癫痫性精神障碍4例,双相情感障碍3例,其他精神障碍3例。1.2方法回顾分析所出现的攻击行为的特征。2与攻击行为相关的因素2.1攻击行为的因素表1病人攻击行为的因素2.2攻击凶器获得的途径由于检查不严格,病人常于入院时、家属探视时、外出活动时将凶器暗藏带入病房,也有病
3、人随意利用病房设施作凶器。2.3攻击对象及方式攻击医牛6例,护上24例,其他人员2例。攻击方式:拳脚相加16例,口咬4例,撕扯5例,分菜勺子1例,碗筷2例,拖把2例,垃圾桶2例。突发性攻击12例,缓慢性攻击20例。3分析及防护措施3.1一般护理患者入院吋,医务人员应热情接待患者,态度应温和亲切[1],介绍住院的情况,营造一个良好的住院环境⑴。一般来说大多数精神病人入院初期,由于对自身病态无认识能力和对环境陌生,因而产生疑虑与不安。针对病人这种心态,医护人员要主动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争取打消其思想顾虑,使病人最终能安心住院,配合治疗。3.2针对性护理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因素中
4、,幻觉、妄想常占较大的部分[2];因此入院吋可适当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有否可能引起攻击性的幻觉、妄想存在;对存在此类症状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搞好关系,消除敌对情绪;对兴奋话多的病人不宜过多交谈,避免诱导性兴奋;对有牵连观念的病人,接触时要自然持重;紧张性木僵的病人,其意识是很清处的,所以护理时要有耐心,动作要温柔,语言要温和。3.3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警惕性患者使用的凶器可能因为入院吋疏忽,被带入;因此对新入院、家属探视、外出活动的病人均应认真细致的检查,防止病人将危险品带入病房。向患者家属宣传有关健康教育及注意事项,以取得他们对我们工作的配合。工作中要精神专注,随时
5、巡视病房,保持敏锐的观察力,掌握每个病人的思想动态及行为表现,善于预见和发现不安全因素,一旦发现病人有攻击行为的企图,除及吋报告医生采取必要的治疗外,同时要采取适当的监护措施。3.4掌握病人住院期间的心态并及吋疏导经过一段吋间的治疗后,病人对住院环境开始适应,抵触情绪逐步缓解。然而因药物副反应引起的不适,病人往往感到不安,有些误认为是病情加重。所以在工作要注意询问和观察病人,如发现病人有药物反应,护士要及吋向医生报告并做好解释,使病人认识药物副反应只是暂时的这一道理。当病人自知力恢复后,随之会产生很多心里活动,如担心以后的工作和前途;担心恋情的中断或家庭的解体;担心受到社会
6、的歧视和嘲笑等等。病人的这些心理是正常的,理应得到社会的同情和重视。此吋医务人员除了做好病人的心里疏导外,还应协调好医院、病人单位、家属之间联系,共同做好病人的思想工做,使之消除顾虑。否则病人的心里得不到疏解将有可能形成一腔怨愤,最终可能导致病人采取过激行为向周围的一切发泄。3.5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提高协防意识对病人在病中暴露出来的隐私要绝对保密,不能当着病人议论病情和预后,不得议论病人的缺陷和家庭不幸,更不能挖苦取笑病人。由于精神病人常常敏感多疑,所以在工作中不要谈论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不能将工作人员的家庭情况及住地泄露给病人。另外,同事间均应相互协助,防止不幸事件发
7、生。3.6简化住院环境以利安全防护:病房是医护人员与病人接触的主要场所,其设计布局必须有利于对病人的观察,有利于安全防护。病房的物品陈设以简单,稳固、整洁为宜,护士要随时检查桌椅有无破损,随时收集和妥善保管好作凶器用的物品,病人所有活动场所进行基建要及时清理剩余的建筑材料。参考文献⑴王珍敏,李梅英,安松梅•住院精神病人攻击性暴力行为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疗前沿,2008,3(14):88-121.⑵刘协和,杨权•精神急诊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5-9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