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672837
大小:55.4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17
《分阶段使用外固定架和石膏外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分阶段使用外固定架和石膏外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研究杨洪义(阿克陶县人民医院骨科845550)【摘要】目的评价分阶段使用外固定架和石膏外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80例患者随机均配为两组,各40例,试验组前阶段使用外固定架,后阶段改用石膏外固定;对照组全程使用外固定架,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愈合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骨折愈合时l'0](15.5±3.1)显著早于对照组(20.9±3・6)周(P<0.05);试验组愈合总优良率97.5%(39例)显著高于对照组77.5%(31例)(P<
2、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5.0%(2例)显著低于对照组22.5%(9例)(P<0.05)o结论分阶段使用外固定架和石膏外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早,愈合优良率高,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关键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外固定架石膏外固定【屮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3-0207-02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常指小腿部胫腓骨骨干骨折,骨折附近的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常发生破裂,骨折断端与外界相通。其在全身骨折屮比例高达10%以上⑴,在四肢开放性骨折屮更为常见。笔者纳入80例该患者,研究发现分阶段使
3、用外固定架和石膏外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优于全程使用外固定架治疗,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纳入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80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女39例,男41例,年龄15〜70岁(平均35.2±0.7岁)。车祸致伤63例,占78.8%,其他高处坠落等共17例,占21.2%;远端骨折26例,中端24例,近端30例;Gustilo分类:I度17例,I[度45例,IU度18例。受伤1〜8h(平均2.8h)接受清创治疗。80例随机均分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发病部位、程度分级等差异均无统
4、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先对所有患者清洗创口、并采用小切口直视下复位,并对必要的患者患肢进行简单内固定,然后试验组前阶段使用外固定架(根据X线片、CT片,决定外固定架使用构型并设置最优置架程序,直至伤口愈合、骨折纤维连接时拆除),后阶段改用石膏外固定;对照组,全程予以外固定架。随访6〜18个月,定期复查。1.3疗效观察观察两组患者骨折愈合吋间和愈合优良率(Johner-Wruh评分)、并发症发生率。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试验组(前阶段使用外固定架,
5、后阶段改用石膏外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15.5&plusnnn;3.:l)显著早于对照组(全程使用外固定架)(20.9±3.6)周(P<0.05);试验组愈合总优良率97.5%显著高于对照组77.5%(P<0・05),见表lo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5.0%(2例)显著低于对照组22.5%(9例)(P<0.05),见表2。3讨论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常指小腿部胫腓骨骨干骨折,骨折附近的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常发生破裂,骨折断端与外界相通。其在全身骨折中比例高达10%以上⑴,且呈上升趋势[2],在四肢开放性骨折中更为常见。目前处理方式以内外
6、固定结合治疗为主,而外固定又以外固定架居多,但随着其广泛使用,其缺点也日益突出,已有文献报道,外固定架后期针道感染发生率高达35%[3],感染致骨髓炎、愈合不良率明显提高。针道感染、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状主要发生于固定架后期,如前阶段使用外固定架,后阶段改用石膏外固定两者分阶段治疗可有效避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4]本研究设计为前阶段使用外固定架,后阶段改用石膏外固定的试验组与全程使用外固定架对照组对照,结果发现,试验组骨折愈合时fH](15.5±3.1)显著早于对照组(20.9±3.6)周(P<0.05);试验组愈合总优良
7、率97.5%(39例)显著高于对照组77.5%(31例)(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5.0%(2例)显著低于对照组22.5%(9例)(P<0.05)o对比结果显示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早,愈合优良率高,且并发症少,疗效更为显著,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侯成真,杨树忠•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外固定架和带锁钉内固定治疗进展卩]・中国厂矿医学.2008,21(2);238-239.⑵孙理升•分阶段使用外固定架和石膏外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乙23(15);48・49・⑶吴希瑞,张立兴•应用Hybrid外固定架治疗
8、胫骨远端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04,10⑵;129-131,⑷扬家辉,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