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研究

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研究

ID:31671447

大小:59.9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7

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研究_第1页
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研究_第2页
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研究_第3页
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研究_第4页
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研究张长英[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用于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产科收治的DIC患者64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普通肝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2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为(4.19±1.38)d,较对照组的(5.73±3.79)d显著缩短;观察组的各项实验室指标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o结论:在产科D

2、IC的治疗中应用低分子肝素具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产科低分子肝素D0l: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4.16.063作者单位:312500,浙江省新昌县,浙江省新昌县人民医院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由多病因所致广泛性纤维蛋白原沉积以及红细胞、血小板凝集所致弥漫性微血栓,可引起广泛性出血、微循环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及低血压等⑴。妊娠期尤其是妊娠晚期妇女,其血液多处于高凝状态,这种牛理性的高凝状态血液极易引起凝血功能障碍,特别是存在重度子痫、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羊水过少、过期妊娠以及死胎等产科并发症时,更容易发

3、生DIC。产科DIC可引起产后大出血、多脏器功能损害、休克等,严重时甚至危及母婴生命⑵。对于产科DIC的治疗,出积极根除病因、充血小板、予以血浆支持进行止血治疗之外,积极阻断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的激活,并且抑制血栓的形成至关重要。国内多应用肝素进行治疗,木研究就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在产科DIC中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临床选择最佳治疗药物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产科收治的DIC患者64例,均确诊为DIC。患者均自愿并知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年

4、龄22-41岁,平均为(29.2±3.3)岁;其中,21例为初产妇,11例为经产妇;例产前DIC,21例产后DIC;产科并发症:5例羊水栓塞,4例妊娠期高血压,7例胎盘早剥,10例产后大出血,6例胎盘槓入。对照组年龄22-40岁,平均为(28.5±2.7)岁;其中,20例为初产妇,12例为经产妇;10例产前DIC,22例产后DIC;产科并发症:6例羊水栓塞,3例妊娠期高血压,6例胎盘早剥,例产后大出血,6例胎盘植入。两组年龄、产史及病因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o1.2方法两组均予以补充血容量、凝血因子,积极抗休克治疗,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等基础对症

5、治疗,同时配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右旋糖酹、止血以及抗生素等进行治疗。观察组予以腹壁肌肉内注射低分子肝素,0.4ml/次,1次/d,连续用药10d。对照组予以普通肝素经腹壁肌肉注射,8mg/(h·次),连续用药10do两组在治疗期间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实验室指标,酌情调节用药剂量。1.3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指标等。在治疗期间应动态观察患者的栓塞、岀血情况,每日检查其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吋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PLT)等。1.4疗效标准疗效判定按照以下三项进行评价:(1)患者的DIC

6、特异性体征,例如瘀斑、低血压等均消失;(2)出血、休克或者脏器功能障碍基础性病情均得以控制,且病因得以消除;(3)患者的PT、FIB等实验室指标均恢复至正常水平。患者符合上述三项指标则判定为痊愈,符合上述指标中的任意两项则判定为有效,如上述指标均不满足,病情无好转甚至恶化、死亡,则判定为无效。1.5统计学分析数据以SPSS19.0软件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的综合疗效比较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在2・8d之间,平均为(4.19±1.38)d;对照组住院时间在4-14d之间,平

7、均为(5.73±3.79)d,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o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详见表lo表1两组综合疗效比较[n(%)]组别限例数治愈显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3256.25)12(37.50)2(6.25)30(93.75)对照组3212(37.50)14(43.75)6(18.75)26(81.25)2.2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的APT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