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657159
大小:58.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1-16
《《回延安》教案学案4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回延安》教学案单位:海安县韩洋中学年级:七年级下册 设计者:王生龙 课题回延安课型新授课案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步达到陶冶情操、丰富文学素养的目的,以领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真挚而热烈的感情。教学重点1、领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真挚而热烈的感情。2、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课前准备(教具、活动准备等)请同学们收集关于延安的相关知识,了解当时的革命者对延安的特殊情感。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试读课文3、了解背景4、理解课文内容5、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人物情感6、体会作者情感7、再读课文1、
2、教师范读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3、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人物情感1、学生读课文2、介绍课前收集的背景资料3、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概括文章内容4、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人物情感教师范读可创设一定的意境;背景资料的介绍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学生自行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概括;教师适当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板书设计: 回延安 重见亲人的喜悦之情 忆延安 回忆过去,再点喜悦之情 回 延 安 话延安 亲人相见时的热烈、喜悦
3、 看延安 眼见延安新貌的喜悦之情 祝延安 展望前程的喜悦 (内容分析) (作者情感) 教学建议 一、结构思路 全诗共五节: 第一节,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第二节,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第三节,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第四节,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第五节,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二、思想感情 诗贵在有激情。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寿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
4、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三、夸张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
5、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作夸张。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楼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四、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作品每小节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诗节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对,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
6、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又如第一句用“兴”开头。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等。这两节的第。句均以“兴”开头,诗人感物起兴,形象地写出了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写出了延
7、安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做出的贡献。 以上“比兴”手法的例子为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也有前句是本体,后句是比兴的。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②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又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诗人重返延安时之所以按捺不住心脏的跳动,正是因为他永远忘不了党和毛主席对自己的培养,诗人自己曾说过:“我是吃延安小米饭长大的,我喝过枣园和杨家岭的奶汁!”诗句正是传神地写出了作者怀念延
8、安的热切心情。 ③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两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后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上下句构成了顺承关系。 五、动词的运用 全诗开头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