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临床探究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临床探究

ID:31639124

大小:52.78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16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临床探究_第1页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临床探究_第2页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临床探究_第3页
资源描述: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临床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临床探究摘要:目的:探究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小切口静脉点状剥脱术与传统大隐静脉曲张根治性手术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康复情况。方法:针对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感染情况、临床疗效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观察组效果虽优于对照组患者,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感染、手术切口等方面均要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诊断方法[1]。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静脉曲

2、张症状:小腿胀痛,下肢皮肤色素沉着、伴有脱屑、湿疹样、溃疡、出血、浅静脉炎等并发症。体检: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结果为阳性者共106例,深静脉通畅测试结果均呈阴性;交通支瓣膜功能测试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征。辅助检查:术前均行下肢血管彩超。两组患者的诊断方法一样。排除深静脉不通、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1.3手术方法。术前病人站立,使用龙胆紫在曲张静脉皮肤处作标记,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对照组手术方法:切开腹股沟韧带下部的皮下脂肪层,找寻大隐静脉主干,将大隐静脉近端的各个分支进行分离,并逐个进行结扎、切断,在距股静脉近处0

3、.5厘米地方钳夹并切断大隐静脉,使用贯穿缝合结扎法,将静脉剥离器自大隐静脉的近心端向远心端插入,并沿小腿方向逐步推入,至内踝上部时开一小孔,行大隐静脉远心端结扎,近心端则在剥离器上进行结扎,扯出大隐静脉。并分段另作切口去除曲张静脉团。观察组手术方法:腹股沟切口同传统手术方式,结扎切断大隐静脉主干及分支。于患肢内踝处开0.5厘米切口,找寻大隐静脉起端,将大隐静脉的远端进行结扎,至近端插入剥脱器到腹,股沟大隐静脉穿出,将其与大隐静脉进行结扎固定并将无菌绷带结扎牢靠与剥离器头端,将剥离器由远及近经上端切口抽出,无菌绷带保留在隧道内,利用无菌

4、绷带的直径,起到剥离大隐静脉,隧道内止血的作用。在术前标注的曲张静脉表面隔5-10cm长度作0.3cm的切口,分离皮下组织,找到迂曲的静脉并剥除。最后点状皮肤切口可不予缝合,抽出无菌绷带,缝合内踝处及腹股沟处切口,棉垫、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松紧度适宜。2结果2.1治疗效果。160例患者康复出院后进行两年的随访,复发者即为无效。对照组80例患者,痊愈7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6%;观察组80例患者中痊愈79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8%,虽效果优于对照组,但差异并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其他指标。对照组患者手术平均时

5、间为(90±15)min,平均住院时间为(8±7)d,术中出血(100±25)mL,平均手术切口长度为6cm,术后伤口感染12例。观察组100例患者手术平均时间(40±12)min,平均住院时间(6±5)d,术中出血(50±15)mL,手术切口小,除腹股沟切口外,其余切口平均长0.4厘米,术后无一例伤口感染。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