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临床研究

10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临床研究

ID:31614375

大小:55.6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6

10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临床研究_第1页
10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临床研究_第2页
10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临床研究_第3页
10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临床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10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临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0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临床研究【摘要】目的分析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013年8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10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资料。结果10例患者中,10例均有心力衰竭表现,10例均存在心律失常。入院时超声心动图均有心脏扩大,射血分数(EF)下降。随访6个月〜12个月,超声心动图:心脏扩大均有不同程度缩小,EF上升,其中有5例患者达正常。结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是以“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为主要临床特点,经纠正心律失常后,心脏扩大及心功能不全可部分或完全恢复。

2、及时治疗心律失常病因,早期诊断,减少误诊,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关键词】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是指由于各种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房速、交界性心动过速、室速、房颤与房扑等)所导致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ol985年Gallager[l]等正式将其命名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CMP),这说明心动过速可以是心肌病的原因,而非结果,是一个独立的心血管疾病。该病引起心脏扩大,最终导致心力衰竭。但随着心律失常的纠正,心脏扩大及心功能得到改善。本研究分析10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

3、临床特点,以进一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09年〜2013年8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10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0〜65岁,其中男6例,女4例,患者均有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等资料。1.2诊断标准诊断依据是①心动过速发生前心功能正常。②频繁或持续的心动过速发作后心功能进行性损害,并可排除其他导致心功能减退的因素。③心动过速或心率控制后,心功能得以改善和恢复。2结果2.1临床情况10例患者均表现为心力衰竭,10例患者入院时均被误诊为扩张型心肌病。2.2心电图10例患者均存

4、在心律失常,5例患者可见房性心动过速,3例房颤,1例频发室早,1例不良性窦速。2.3超声心动图入院时10例患者LVEF(34±10)%,左室舒末内径(60±5)mm,随访6〜12个月后,LVEF(52±6)%,左室舒末内径(50±6)mm。2.4治疗情况给予抗心律失常,纠正心衰等治疗,如应用依那普利、美托洛尔、地高辛、咲囈米、阿司匹林、胺碘酮等药物。1例房速,2例房颤和1例频发室早患者经上述治疗后心率控制不理想,到上一级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余下6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心率下降,控制在60〜80次/min。3讨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5、是一个独立的心血管疾病,心动过速是病因,而心肌病是持续心动过速的结果。其最大特点是存在可逆性,即及时纠正或消除相关的心律失常,心功能可部分或完全恢复[2]oFenelon等提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可分为“单纯型”与“不纯型”两类。第1类为单纯型,是指心动过速是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的唯一病因,患者发病前无基础性心脏病,第2类为不纯型,是指已有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功能不全患者发生慢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后,二者对心肌损害起双重作用。单纯型者对心动过速的耐受性较好,出现症状(如心衰)较晚。不纯型者出现症状早[3]。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见于任何年

6、龄,该病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多以心力衰竭来就诊。如本研究中10例患者也均表现为心衰。目前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还没有特异性诊断标准,多是回顾性及排除性诊断。当心功能不全和快速性心律失常同时并存时,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极易被误诊,尤其被误诊为扩张型心肌病的几率较高。如本研究中10例均被误诊为扩张型心肌病。但二者预后不同,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存在可逆性,而扩张型心肌病是不可逆的病变,故明确二者的不同具有很大意义。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射频消融两种。药物治疗主要应抗心律失常,控制心室率,纠正心力衰竭。如果能恢复为窦性心律,则

7、治疗效果更佳。近年来,随着射频消融的开展,很多患者通过射频消融根治心律失常后,(如本研究中4例患者进行了射频消融治疗),心力衰竭可得到很大改善,逐渐提高了临床医生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加强对该病的认识,以令患者早诊断,早治疗,减少误诊,早受益。参考文献[1]GallagerJJ.Tachycardiaandcardomyopathy:thechicken-eggdi1emmarevisited.JAmCoGallager11Cardiol,1985,6(5):1172-1173.[2]HarriganJT,KangosJJ,

8、SikkaA,etal.Successfultreatmentoffetalcongestiveheartfailuresecondarytotachycardia.NEnglJMed.1981,304(25):1527-1529.[3]GuilhermeFenelon,KleberPonzi,AngelodePao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