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560387
大小:51.6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3
《学术期刊数据库平台的融合发展(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术期刊数据库平台的融合发展1学术期刊数据库平台建构现状1.1基于PC端的期刊数据库平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龙源期刊网等数据库陆续建立,这些数据库利用其独立于期刊主管主办单位之外的有利地位,打破了地域及行业的界限,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学术期刊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了以技术提供和数据库运营商为主导的期刊数字出版格局,初步形成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的产业形态。百度文库、道客巴巴等建立在线文档分享平台,文档由用户上传,经审核后发布,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超星期刊数据库的推出其平台,支持在线全文阅读和全文下
2、载。同时,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也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进行在线投稿以及编、校、审等业务并在网站建立自已的数据库,大多数都提供过刊电子版免费获取。1.2基于移动端的期刊数据库平台1.2.1微信公众号或订阅号的数据库平台自微信公众平台诞生之后,在较短时间内其用户数量急剧增长、影响力不断扩大,很多期刊编辑部敏锐意识到微信公众平台可能给学术期刊带来极大机遇,其陆续开通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可以帮助学术期刊实现移动出版、在线阅读、稿件查询、信息发布等功能,使得学术期刊继纸质出版和网络出版之后,又多了一个期刊发布、宣传的渠道和平台。第7页共7页1.2.2
3、移动APP的数据库平台壹学者、手机知网、学习通等通过移动端的APP提供专业的移动学术服务平台。壹学者依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专业学术刊群以及50余年积淀的优质专业学术资源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需要。手机知网是在原来PC端数据库基础上开发的移动端数据库,内容较为全面,提供以文档阅读、行业情报推送等移动服务功能,但用户互动环节较少。学习通是利用超星二十余年积累的图书、期刊、报纸、视频等资源,集知识管理、课程学习、专题小组讨论、学术会议直播于一体,用户获得功能和内容多,但海量信息用户一时难以全面掌握。1.3PC端与移动端共建的数据库平台知
4、网、超星、人大复印资料等都同时推出PC端和移动端的数据库平台,其中,超星期刊数据库支持PC端和移动端同步呈现,而且采用流式媒体出版适应不同终端自适应阅读,可以连续流畅的浏览阅读文章,自由放大、自动回行,边看边下载后面内容,不必等整篇文章全部下载再阅读。2学术期刊平台数据库存在的问题2.1学术期刊数据库PC端内容重复,缺少交流互动性学术期刊几大数据库运营商几乎同时起步,在发展过程中,虽然选取内容有所侧重,但普遍存在着希望更多地占有市场份额,形成垄断或独占地位的倾向,因此,存在着产品和市场同一、内容大量重复的问题。近几年,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5、了学术期刊开放存取、免费阅读浪潮,这显然与数据库运营商的经营目的不符,会对经营内容和资源掌握相对单一的数据库的生存与发展形成极大的冲击[1]。基于PC端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以库内文章搜索下载为主,缺少用户体验和互动环节。第7页共7页2.2学术期刊数据库移动端内容局限、零散,操作不方便人类对于新的信息的渴求是与生俱来的,碎片化阅读激发了人类对信息的渴求,现在“手机低头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对新知识传播的认同。以微信公众号为例,一方面,基于移动端大多数期刊的公众号服务单一,仅停留在“信息推送”上,没有对“信息推送”之外的服务进行扩展
6、;另一方面,即使在“信息推送”服务上,仅限于学术期刊文章内容的推送,不重视服务性信息的推送,导致公众号主界面单调,不能激起读者访问的冲动[2]。很多学术期刊文章都是以PDF格式生成,如果用PDF格式原封不动地将文章呈现在移动端,又存在格式兼容问题,造成移动端阅读不便[3]。3学术期刊数据库平台的融合发展第7页共7页3.1改变传统思维模式,积极应用学术期刊数据库移动终端许多学术期刊编辑没有意识到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的可行性,认为学术期刊所刊载的学术内容不可能通过手机这样的小屏幕来完成,因为学术内容往往需要反复品味和斟酌,甚至要不断在纸稿上进
7、行注释和标记,通过纸稿的阅读至少会长期存在,阅读纸稿的习惯不会轻易改变[4]。其实不然,因为人类很多习惯是长期形成的,就原来期刊论文写作而言,多用笔在纸上书写,但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以及汉字输入方式或方法(键盘或写字板)和相关字库的完善、各种WORD、WPS等字处理软件功能的完备,这使得人们的写作方式且手写逐渐转为人工录入方式,而且用计算机进行文稿处理更有利于文章的修改,所以这是一个习惯问题以及相对应的使用工具完善的磨合期。当互联网的使用开始呈现以移动互联为主体的趋势时,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也由固定计算机上网模式过渡到依托手机等移动终
8、端,阅读习惯更好的趋向于用户体验,翻看、查找、标识及笔记引用等基础操作应当在移动阅读中更好地体验,某些所谓的碎片化阅读是因为没有对文章再进行符合移动端流式数字出版格式的深度加工,并且对数据库调用的信息在用户界面没有更好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