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听课艺术

浅谈听课艺术

ID:31517544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浅谈听课艺术_第1页
浅谈听课艺术_第2页
浅谈听课艺术_第3页
浅谈听课艺术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听课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听课艺术  摘要: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管理者,从关注学生的幸福感、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关注课堂的有效性三个维度来谈关于听课的几点关注。  关键词:幸福感;听课艺术;关注学生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涉及的两个重要问题是“教”和“学”。在提倡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现代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引领者”“参与者”“合作者”上,是课堂教学的“导演”。为了使教师能胜任这样的角色,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指导作用便凸显出来,如何听好一节课便成了每位听课者必修的功课,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管理者,我从三个维度来谈关于听课的几点关注。  一、听课要关注学生的幸福感  记得白岩松有一本书叫

2、《你幸福了吗?》,这一问真真切切地问到了每个人的心头。是的,你幸福了吗?每个人都会扪心自问。在课堂上,我们的教师追问过学生这个问题吗?现在的学生幸福吗?我们每个人真正关心过学生是否幸福吗?可能有,但不是全部。  开学时,我便开始了“推门式”听课,对于这种听课方式老师并不陌生,但还是加强了课堂教学的严谨性和重视程度,这当然是好事,说明我们老师很有事业心和责任感。4  每次提前几分钟走进课堂,看到学生都在有说有笑地谈论着,或者是知识上的问题,也可能是生活中的见闻,满满的幸福写在脸上。上课铃声响了,在教师“上课”声中学生回到了课堂坐在课桌前,但表情严肃,如临大敌一般。随着课

3、堂教学的进行,教师课前提问、新知学习、互动提升、巩固训练、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各环节一应俱全,学生由课始的严肃逐渐变为一种应付,最后变成了一种沉默。  这种现象在许多学校多数教师的课堂上频频上演,是什么导致了学生课上课下情绪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我想应该是一种体验,一种感受,是一种幸福感的缺失。幸福感应来源于学生学习的内心体验,不论学生是否学会全部知识,他们都需要得到认可,都需要教师量体裁衣,都需要教师的关心和爱心,这或许是现在许多学生没有幸福感的症结所在。教师对学生还需要多一分责任,多一分呵护,多一分耐心,用期盼的目光、亲切的话语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二、听课

4、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  有一种说法叫重在参与。参与能体现一种精神,展示一种姿态。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幸福感,有了真切的内心体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会大幅度提高,师生在课堂上交流、沟通的机会就会增加,从而使“教”与“学”这一对孪生兄弟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教师每抛出一个问题是否得到了学生的响应,有多少学生举起了手准备发言,有多少学生还在冥思苦想,又有多少学生在无动于衷,这些都是关注的方面。教师在抛出问题之后是怎样面对学生的反映的,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引导,是否调整了问题的呈现方式,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这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所有的课前预设都可能派不上用场,有

5、的是师生在交流过程中的思维碰撞,有的是学生在主动思考后的“4顿悟”,而课堂教学活动正是需要这样的师生思想撞击的火花。这时的学生会体验到思考的美好,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会体会到学习的真正乐趣,而这一切正是在学生的深度思考并积极参与中获得的最宝贵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收获。  因此,每一位听课者在参与课堂教学时不应只是看教师背课有多熟练,有多完美,也不只是看学生是否能快速流利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不光是看整节课有多热烈,而是应关注学生是否有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是否真正与教师形成了高质量的互动,从而真正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掌握知识的本质特征。  三、听课

6、要关注课堂的有效性  有效即是有效果,有收获,指教师“教”的有效,也指学生“学”的有效。这是评价一节课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更是教学成绩提升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关注教师“教”的是否有效。权衡一节课成败的要素有很多,诸如教师备课是否充分全面,师生互动是否积极热烈,师生在课堂中地位的发挥等不一而足。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还应当是“教”的是否有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在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主导地位,是整节课的“导演”,只有导演吃透剧本,搭好舞台,做好铺垫,演员才能受到舞台气氛的熏染产生出强烈的表演欲望,全身心投入到表演之中,只有演员达到了忘我的境地才能真正呈现出高质量的舞

7、台艺术。  所以听课者在课堂中如果也被师生的“表演”所感染甚至震撼,那这节课一定是一节高效的课。4  其次,要关注学生“学”的是否有效。学习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探讨、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作用发挥好不好的重要环节。关注学生学的成效不能只看课堂气氛是否热烈,师生双边活动是否充分,教学过程是否顺畅,这些有时只是外在的一种表现,并不一定是学生真正把握和理解知识的充分体现。  课堂中学生有时会在重点知识学习上处于迟缓、低沉,也有时会在难点知识理解上出现“卡壳”,这时要关注学生是否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进行深度的思考,关注学生是否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