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应用的探讨

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应用的探讨

ID:31516657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应用的探讨_第1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应用的探讨_第2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应用的探讨_第3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应用的探讨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应用的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应用的探讨  摘要:因缺乏系统的实践检验,当前微课在中小学课堂的推广并非预期般理想。借助与时代发展关系紧密的信息技术学科微课应用的探讨,为微课在中小学课堂的有效应用积累经验、提供借鉴,应是一种可靠可行的办法。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中小学  一、微课的起源  微课在中国最早被认为是由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老师在2010年率先提出的,他从建设教育资源库的角度对“围绕某一个小知识点的课堂实录片段”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并辅之以“微课”的称谓。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期的美国(2007年),科多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为了解决

2、学生因缺课而跟不上班级学习节奏的苦恼,想出了把教师课堂讲授的实时场景根据知识点的安排录制成视频,并发布到网络上供学生在家观看学习的办法。随着学习效果的异常理想,便产生了全班学生都通过视频在家先自主学习,先学后教的做法逐渐传播开来。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创生了“微型”应用环境,可汗学院微型学习在中国的风靡更是助推了“微课”的应用热潮,江苏苏州、山东潍坊、广东深圳等地争相进行了区域化实践,并已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二、微课的发展现状  由于以微视频为核心的微课学习具有“学生自定义学习节奏”“4便于先学后教”“能够有效体现学习者主体地位”等

3、潜在优势,被寄予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彻底颠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重任,很多专家学者都乐观地认为它将掀起一场“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的革命”;但同时也还有部分专家认为,过度地强调微课在中小学课堂的地位与作用,明显违背了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客观规律,它也剥离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剥夺了教师的课堂地位(王竹立),看似活跃了课堂但实质上学生却难以进入深层次学习的状态(李伟成),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接受性学习,是对“探究性学习”的应用误区(王秋月)。  同时微课在实践层面还受教师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水平及教学配套设施等因素的制约,种种原因造成了当前微课在中

4、小学课堂还难以有效普及的局面。  三、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  信息技术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创生了大量劣构性问题,这使得它无法直接套用其他传统学科已形成的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其紧随时代发展步伐,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异化的特征也催生了大量没有被结构化的、开放的知识和信息,加上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家长认可程度等的差异造成的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多层次化,在客观上也形成了学习目标达成的多样性,为教师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提供了条件。同时目前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的学科地位在另一个层面上也带来了课堂教学活动不受学业成绩压力束缚的便利,为教学活动的探索和创新消除了顾虑

5、。  同时,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课堂中学生也能够便捷地应用到各种网络设备……4种种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学科便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微课引入课堂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微课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应用优势  1.分层次教学、异步式学习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的差异,教师可以同时提供几个不同层次的微课供学生选择性学习。如介绍图像信息的处理时,针对初次入门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个利用大众化工具如“美图秀秀”处理图像的微课;对于有一定图像处理经验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个利用专业级软件Photoshop处理图像的微课;而对

6、于有很强的图像制作经验的学生来说,则可以提供一个有一定难度的图像处理进阶应用的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基础自主选择微课学习内容,实现不同层次的发展。  2.知识的快速回顾  学生在课外几乎不涉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因此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知识的快速遗忘成为学习的一大障碍。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若能在新课开始前提供相关知识脉络的微课回顾,使学生快速具备继续学习的“起步知识”,将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拓展性学习  将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体现信息技术应用前端的知识,以微课的形式提供给课堂上学有余力的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如在介绍

7、网络传输技术时,可以将“什么是4G”的微课提供给学生学习,开阔他们的视野。  4.与学习平台(blog)相结合4  信息技术课堂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及应用技能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网络应用的实际能力。因此对于开发性的、讨论式的课堂学习,可以将微课与网络平台应用(如blog博客群)结合起来,既实现微课存储与学习的网络化,又能够透过网络应用(如知识的交流与表达)外显学生的隐性知识,这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同时也实现了学习过程的可视化,为学习活动的客观评价提供依据。  任何一种教学应用一旦成为一种模式,就可能会出现生搬硬套的应用误区,从辩证法的观点来

8、看也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所以对于微课的作用我们还需要理性看待,并借助实践来检验。通过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探索,努力发掘微课适用的知识类型、应用流程等信息,为其他学科的微课应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