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516381
大小:10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接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注重加强国家软实力,在此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及传承工作显得异常薄弱,倘能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无缝对接,将对高职生综合素质提升和成长成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对接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背景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7
2、,充分表明,我们已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建设,这不仅仅要做好文化的传承,更要增强文化的创造活力。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悠久历程中经过融汇、锤炼,发展起来的,它涵盖了信仰追求、价值取向、行为品质、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内容,是我们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但当今中国,传统文化渐趋弱化,在改革开放中,大量外来文化涌入,不断冲击着国人的思想。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扩大了大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抑止了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导致
3、他们出现了“重西轻中,疏离传统文化”的倾向。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无缝对接,对突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瓶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成长成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接研究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拥有信仰相同感和统一化,它是国家的精神基础,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形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接研究的重要意义在
4、于使高职生更好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受益者,成为德才兼备的建设者。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奋发学习、建设祖国的热情,增强他们为国家、民族奋斗和献身的自觉性;可以抑制和消解外来文化糟粕给他们带来的某些消极影响,促进他们理想人格的塑造;可以提高他们道德修养,养成高尚情操和良好品德,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成长为正直、良善、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7 当前,高职生与普通
5、本科生相比,人文素质欠缺,已是社会不争之实。高职院校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普遍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轻视人文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也多以科技活动、技能竞赛为主,忽视和冷落了人文类活动,人文氛围较为淡薄,高职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缺乏、人文素养较低。高职生的课外阅读,占大量时间的是应用(考试)型书籍和娱乐休闲性书籍,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类文、历、哲类书籍的阅读则寥寥无几,对于传统文化甚少了解。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都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讲求实用化,其知识讲授是能用就行,实用为本。知识
6、讲授和活动的举行,都非常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沦为可有可无的地位。由于社会各种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是围绕市场转动,将学校教育重点倾向于市场需求高的专业,在教学中重点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文化教育和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2)目前90后高职生生源背景复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困难大。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就业难造成的压力,他们功利行为增多。很多只是想混个文凭或应付父母的,对所学专业课程都没有热情,更别说不能快速给予
7、其经济利益的人文学科了,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再者,许多学生轻奋斗,重享乐,缺乏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努力。还有学生沉溺于游戏、上网聊天等,法纪观念淡漠,利己思想突出,失德、违纪行为时有发生。 (3)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体系薄弱 某些高职院校由于教育思想不端正,其人文课程除开设除了“两课”7外几乎是空白,即使有也只是随便开设几门选修课当做摆设,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几近荒芜,这直接影响了高职生的思想和成长。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职生学习的功利化非常严重,根本不关注自身思想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即
8、使是最好学的学生,他们最关心的也只不过是考外语、计算机及技能证书等,以求为自己的未来增添筹码。 (4)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忽视传统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只注重形式,校园活动多文体活动,校园文化流于媚俗,格调和层次不高,那些娱乐性、媚俗性比较强的通俗文化受到了热捧,同时还滋生蔓延着“灰色文化”。某些大学生空虚、郁闷、无端宣泄,呈现出不良的心理状态,还表现出恋爱公开化、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