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515373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对信息技术教师成长的五点建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信息技术教师成长的五点建议 自2001年起,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有的从其他专业转岗而来,也有的是教育技术或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整体来看,这一教师群体比较年轻,渴望成长,热于钻研,同时也存在困惑。为了能够帮助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把握方向,解除困惑,在此提出五点建议。 一、以合理的心态面对工作 长期以来,有不少信息技术教师抱怨自己的工作太杂。通常,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学校成为信息技术教师后,多数还需兼职网站管理或教务工作。网站管理还算合理,最让信息技术教师“窝
2、气”的是教务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保持合理的心态。所谓合理的心态就是既理解学校工作的需求,也兼顾个人专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服务于学校,同时也要取得学校的支持以保障合理的专业需求,做到退中有进。有人认为,“杂活”很耽误精力与时间,影响专业发展。其实,辩证地看,在保障专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务将会减少,反而有时间思考深层次的教学问题;即使课务不少,“杂活”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也是因为更懂技术,才会被交付相关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发挥技术优势来提高工作效率,或者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将所谓的“杂
3、活”4分配给其他教师共同完成。例如:笔者也曾在学校兼职大量教务工作,面对庞大的成绩输入与分析任务,编写了能多人同时输入成绩的自动分析系统,把任务分派给各学科组,不但高效完成了工作,也为自身的专业发展赢得了空间。 二、主动与其他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往往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景有距离,不太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适当与其他学科整合,以符合学生的实
4、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的价值。例如,在进行搜索引擎的探讨时,教师可以设计以语文、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内容或正在同步学习的内容为教学情景,不仅能实现多学科教学的融合,也能促进学生“忘记信息技术的学习”,达到能力内化的目标。这种整合需要教师拓宽视野,多关注其他学科;这种整合强调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的价值,目的是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有的教师担心学科整合会把信息技术课“变成”其他课程。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信息技术课“变成”其他课程才是一种深度整合,才能抛开“培训课”的外衣,显出“
5、培养课”的本色。 三、以创造为教学的灵魂4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教会学生操作作为教学重点。其实,信息技术课程属于技术课程,而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所以,信息技术课程应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信息技术课堂的创造不仅是创新,还包括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从未解决过的问题。观察信息技术课堂可以发现:有的教师在若大的机房里嘶哑地讲解,有的教师讲授完操作后以小部分应用来做点睛之笔,也有的教师通过让学生完成任务逐步掌握基本知识。这些教学行为都把掌握基本知识作为核心。基础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教学的最终归宿应该是创造,学
6、生应该在创造的过程中更好地内化知识。 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有的专家认为不需要专门开设这一学科),操作部分可以依据学生基础、客观条件以及难易程度,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讲解等途径了解和掌握,并且作为正常社会属性的人,学生能够用以上方法掌握大多数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如果教师不能放下传授操作的心结,很难把握信息技术教学的真谛。当然,这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现有水平,不需要讲的坚决不讲,需要讲解的也要精炼,尽量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创造,并在创造过程中自学。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知识准备的时间不一定要压缩,但是创作过程绝不能一带而
7、过。 四、批判地学习4 信息技术是基础教育中的新兴学科,在我国仅有十几年的历史。该学科群体中的年轻教师较多,希望通过学习和模仿优秀教师来提升自己。例如,经常有年轻教师索要获奖教师的上课录像、教案、课件等资料,然后模仿他们的设计开展教学。这种方法无疑是一种很有效率的学习途径,但是笔者仍然要建议年轻教师批判地学习,不宜盲目模仿。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起步较晚,还没有像其他传统学科那样形成比较成熟的指导性理论研究成果,名师也处于探索过程中;另一方面,别人的好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如果没有批判
8、的眼光,可能会使教学实践走入误区,并在短期内难以发现。有的人把学习与批判对立起来,认为处处批判,就不能学习和进步了。但在德国哲学家尤根?哈贝马斯(JuergenHabermas)看来,“学习”与“批判”是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的。批判不代表全盘否定,它是理性的思考,思考被学习者的不足,思考自身的需要,思考不同教学方法的价值取向,思考有无更佳的设想,等等。批判不能仅凭主观感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