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途径

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途径

ID:31503799

大小:10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2

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途径_第1页
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途径_第2页
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途径_第3页
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途径_第4页
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途径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途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途径  摘要: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此吻合。然而,让我们曾经忽略了的是,这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久便显现能力疲软,缺乏发展后劲。鉴于此,考虑从课程设置改革、校园文化熏陶、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家校合作四个方面进行探索,培养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高职;可持续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24-02  经济的持续发展必然依赖于高职教育的崛起,这些年来,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地位越来越高,从录取学生的分数

2、线、社会各界对高职学生的需求量等一些方面可以看出来。高职院校教育定位很明确,担负着为我国经济升级、产业结构转型时期输送一线的生产、服务、管理者的任务,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很“务实”,即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人才。每年大量的高职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可以说,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离不开职业院校的教育“成果”7。然而,越来越多的调查显示,社会各界对高职生的评价还是欠满意的,普遍认为高职毕业生尽管动手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零距离上岗没有问题,但是与人沟通协作能力不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缺乏,没有

3、发展后劲,几年以后,呈现能力疲软。显然,这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的是不符的。因此,高职院校不得不反躬自省,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备持续发展能力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明确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100多种,最被广泛接受的是1987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之后,可持续发展概念被应用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多领域,后来又提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就学校而言,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是其最终目标。基于高职教育对社会

4、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探讨什么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如何培养这些能力,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的重点。就职业范畴而言,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指的是在职业生涯中终身发展所需的能力,可以分解为两种能力,一是做人的能力,一是做事的能力。做人也就是如何为人的意思,即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包括基本的人文素养、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做事的能力则主要体现学生的职业素养,通常可以从是否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是否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来衡量。而所有这些能决定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素,可以从以下途径来培养

5、。  二、培养途径  1.课程设置改革。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基本都是中职升格,或是高专转型而来,在课程设置这块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所以是摸着石头过河,一直在调整,以期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职业教育提倡“理论够用”7,以操作为主,实现“零距离上岗”。在这种理念下,高职院校的理论学时大大压缩,实践学时迅速扩张,实践和理论所占学时的比例大致是各一半,有的专业实践学时甚至超过了理论学时。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校偏向于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成为一个较为熟练的操作工,而实践实训课时可以保证动手技术的反复训练。但是,实践实训的增多意味着理论课时的减少,理论

6、减少到什么样的程度才是合理的呢?所谓“理论够用”,这个“够用”怎么理解?是为了考试够用,还是仅仅起到一个说明书的作用呢?现代社会,技术和工艺发展很快,每天都在更新。学生在校学到的操作技能,能保证“零距离上岗”7,但毕业以后不久就会被淘汰,所以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这种能够与时俱进的能力,其实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具备这种能力,不是靠单纯的技工练习和培训就能达到的,而是需要宽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有理论作为基础,学生才可能产生思考,然后去实践中体验和提高。基于此,建议:第一,在学生实习实训的课堂内,融入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据了解,高职院

7、校实训课程的教师要么是专任老师,要么是来自于企业的老师。这两类老师,前者对理论比较熟悉,后者对实践比较擅长。那么,是否可以让这两位老师同时走进一间教室,共同辅助学生们完成既有理论知识,又确确实实在实践的课程呢?这样就可以避免理论老师讲的和实训老师讲的不是一回事,甚至脱节的情况。当然,让两位老师同时走进同一课堂,需要老师们之间的相当默契,这是备课环节能够解决的问题。有人会说,学校已经安排了理论老师下企业实践,企业来的老师进教室进行培训,还需要这样多此一举吗?其实这并不矛盾,老师们对各自领域的掌握来源于其多年的积累,不是一段时间的培训或者锻炼就能达到的。将各有

8、所长的两类老师融入到一个课堂,对学生来说是丰富和幸运的。同时,理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