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追问,让学生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有效追问,让学生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ID:31503596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2

有效追问,让学生思维向更深处漫溯_第1页
有效追问,让学生思维向更深处漫溯_第2页
有效追问,让学生思维向更深处漫溯_第3页
有效追问,让学生思维向更深处漫溯_第4页
有效追问,让学生思维向更深处漫溯_第5页
资源描述:

《有效追问,让学生思维向更深处漫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有效追问,让学生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一、资源生成处追问――迈向开阔  很多教师将课堂上学生的突兀回答视为对正常教学的干扰。一旦出现,或一句话搪塞: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研究;或不予理睬、避而不谈。其实,有些回答是学生独立思考后灵感的萌发,是激活其他学生思维、逼近知识本质内核的“导火线”。教师应敏锐地发现、捕捉生成信息,将“意外”变成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效追问,以智慧开启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追问中迈向更开阔的“原野”!  教学《梯形的认识》  师: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比较,有什么异同?  生:它们的内角和都是360度。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它们都是四边

2、形。根据求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用180°×(4-2)=360°。  宋某:我还有一种方法,证明它们的内角和是360°,你能帮我标出它们的四个角吗?  师:可以!  宋某:∠1和∠2的和是180度,∠3和∠4的和是180度,它们加起来就是360度。(很多学生露出疑惑的神情)  师追问:你怎么知道∠1和∠2的和就是180度,你是怎样想的?6  宋某抓抓头:我暂时还没办法证明,反正我知道它们的和肯定是180度。  其他学生纷纷嚷道:这是为什么呢?你怎么知道就是180度呢?(片刻的等待后)  宋某激动地说:老师,我知道了。我能到黑板上画图说明吗?  我们以前学过,两条直线

3、互相平行时,∠1=∠3,因为∠2+∠3=180°,所以∠1加∠2也等于180°。(学生们纷纷点头赞同)  师再次追问:你真了不起,用画图的方法,结合我们前面学的知识,清晰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关于这个结论,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方法证明吗?  王某:梯形的一组对边不是平行吗,只要将梯形横着切成两块,将下面一块平移到上面去,那∠1和∠2不就可以组成一个平角吗,它们的和就是180度了。平行四边形同理。  好独特的方法,好聪明的孩子!他的这种方法不正好让学生认识、巩固了梯形的特征吗,而且为后面的知识“平移和旋转”孕伏、渗透了平移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

4、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这样处理,不是把“梯形的内角和是360°”作为一种知识来教,而是把探究的过程作为一个方法在教,这源于她那非常有效的追问。两次追问,有由表及里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往“深”处;也有由此及彼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开阔地带”。  二、理解疑惑处追问――逼近纵深6  学生受知识经验的影响,有时思维会遇到障碍或会对知识的理解出现疑惑,教师不妨通过有效追问,及时引发学生的争论、交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本质,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逼近纵深。  教学《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练习》  生:

5、18-2+1=17(种)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每次坐两个座位,坐1号和2号是一种情况,但没有平移。以后每平移一次就是一种情况。一共17种。  师:那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呢?  教师边问边把上述问题中的条件“并且小芳在小英的右边”遮住。  思考片刻后,慢慢举起了很多只小手。  生:老师我知道了,只要把刚才的结果乘2就可以了。刚才我们计算的是小芳在小英的右边的情况,现在题目没说谁在右边,谁在左边,就是两种情况都可以,于是只要把17×2就可以了。  教室里想起了一阵掌声。是啊,说的多清楚啊!但我并未满足于此,继续追问:如果他们来到礼堂一看,发现第一张椅子被一个同学

6、给坐了,现在还有17种不同的坐法吗?  生1:没有,只有16种了。因为现在一共可以坐的椅子只有17张,所以只要把17-2+1=16(种),就可以了。  生2:不用这么麻烦,直接用17-1=16(种)就好了。少了一张椅子,就是平移的次数少了一次,所以只要把原来的次数减去一次就可以了。6  看到学生理解得如此透彻,我欣喜地又追问了一句:如果是第8张椅子已经坐了一位同学,又有多少种坐法呢?  生:7-2+1=6(种)10-2+1=9(种)6+9=15(种)  师:为什么同样是少了一张座位,坐法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中间有一张坐掉了,就又要少一次平移了,只能算两边各有多少

7、种坐法,然后再相加了。  在追问中学生已经真正理解了本课的知识,所以不管如何变式,都能对答如流。  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于教师对数学教学的核心――数学问题的思考价值的把握程度,数学教学要努力突显数学思考。有效追问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催化剂,能促进学生对事物本质的深入挖掘,进行逼近事物本质的探究。该教师连续几次追问,从不同的角度对原问题进行“变式”,既关注全体学生理解规律的本质,又关注不同层次学生思维发展的需求。在追问中引领学生透过现象进行深入的比较和辨析,把一些非本质的属性撇开,把一些本质的属性抽象出来加以概括,不断引导学生转变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引领学生向思维纵深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