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952755
大小:6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11
《小学数学论文:质疑,让思维向更深处漫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论文质疑,让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内容摘要:问源于疑,疑源于思。笔者试图结合当前自身的课堂教学,阐述如何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如何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该出手时就出手”,做到适时点拨;如何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体会方法多样化。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质疑、相互交流、深入探究,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词:质疑释疑培养思维能力质疑,谓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这其实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小学中高段年级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最佳时期,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便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各种技能去解
2、决问题。在这样的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必须在教学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质疑、解疑的方法,改变传统教学的做法,变老师问为学生问,问方法,问思路,变老师说为学生说,说想法,说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抓住问题的本质,让思维得以拓展,能力得以提高。一、把握时机,让学生有疑可质1.预习生成质疑预习是养成学生自学习惯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于小学生自学能力有限,因此每天的预习任务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首先,每次新课时要求预习例题的内容
3、。其次,预习后找出解题的方法或规律。最后,记录你所认为的问题的难点,你的疑问。这个过程是最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学生的预习笔记,是质疑问难、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契机。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老师提前布置了学生预习,在课堂汇报时,学生提出质疑:“分数”和“百分数”有什么区别?这两个概念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区别挺大,“分数”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它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量,也表示分率。而“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只表示两数之间的关系,不能表示具体量,通过预习质疑这一过
4、程,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2.争辩引发质疑相同的问题在不同的学生眼里都有不同的看法及见解,有些见解独到一面,有些见解确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当学生的各种想法碰撞在一起后,就会引发课堂“争辩”,学生会在争辩中“起疑”,也会在争辩中“答疑”。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教师抛出问题: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发现哪些图形是角?角有几条边,它的边是直线、射线还是线段?经过思考,生1汇报:我发现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角,桌子上就有四个角,门上,还有墙角,这些角都是两条边,都是直线。生2反驳:我觉得是线段,因为我们身边的角,它们的两
5、条边没有无限延长,所以是线段。生3继续反驳: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觉得应该是射线,因为它们的边可以无限延长,而且都是从一个顶点出发,所以角的两条边是射线。5通过这三位同学精彩激烈“争辩”,不仅促进了同学们对于这一内容的理解,更加深了印象,同时学生们在思维的激烈碰撞后,辨析能力能够得以提高。3.对比产生质疑有对比才有发现,没有比较就没有进步。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疑问往往在对比中最容易被发现。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加减法》后,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爸爸买了一个2千克的西瓜,爸爸吃了这个西瓜的,小贝吃了这个西瓜的,剩下的准备等妈妈回
6、来一起吃,还剩下多少?学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2--=和1--=。老师把学生的这两种答案都展示出来,让大家去分析讨论,然后学生就发现了问题,提出质疑,说不能用2去减和,因为2表示西瓜的重量,而和表示的不是西瓜的重量,不能相减。另一学生进一步指出,因为和都表示分率,因此要用单位“1”去减。通过这样的对比质疑,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一些难题和易错题。二、适时点拨,让学生有难可问1.当学生无疑可问时点拨当学生存在这种问题,觉得不知道要问什么,或是觉得没有问题了,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不懂,二是对所学内容理解的不够深入。这时,就需要教师
7、设疑引思,不要纠结在一定要由学生来提出符合课堂活动继续开展的问题,拿回主导权。例如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出示情境图:妈妈做了一个大饼,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块,妈妈吃了1块。师提问:你能根据条件提出什么问题?生1:一共吃了几个饼?生2: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几个饼?师问:还有不同的问题吗?无人举手,师:那么请同学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比预设少了一个问题,还剩几个饼?这时,教师无需在这个问题上过多纠缠,可以在解决完这两个问题再抛出第三个问题,或者是舍去第三个问题,问题多一个或少一个对于整节课来说影响不太大。因此当学生提不出我
8、们预设的问题,应果断舍弃,做到要“该收手时就收手”。2.当问题“牛头不对马尾”时点拨学生有了一定的兴5趣并有胆量问后,却并不一定就能问到重点处、正点上,问得恰到好处。因此,教师要注意,对于学生的提问,特别是与本节课联系并不紧密的、毫无关联的问题,要先适当鼓励,避免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正确引导,可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