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502691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循序渐进,打开阅读的兴趣之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循序渐进,打开阅读的兴趣之窗 如果说语言是心灵的花朵,文字是思想的结晶,那么阅读就是传承人类智慧的重要方法。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策略,对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一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阅读策略的感悟和思考: 一、由浅入深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甜蜜的牵引,也是一种无法衡量的源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具体做法: 1.作品介绍――引发兴趣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阅读作品的介绍,引发学生的兴趣,如利用文学
2、作品中精彩的情节创设悬念,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开展进一步的拓展阅读;利用课堂阅读牵引出课外阅读,学完《海伦?q凯勒》,推荐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完《我和祖父的园子》,可介绍学生阅读《呼兰河传》。教师成功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可以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低年级段阅读目标的第一项就是“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4。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各种情境,便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例如教学《狐假虎威》时,可以让学
3、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开始时,播放一段海底世界的视频让学生欣赏,视频中所表现出来的绚丽斑斓的色彩,梦幻神秘的海底以及优美的音乐,都会给学生带来最直观的视觉、听觉享受。这样的情境导入,可以更好地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效果。 3.方法指导――拓展兴趣 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读、二记、三思”的阅读方法,使学生懂得鉴赏、学会鉴赏,在阅读优秀作品中拓展自己的阅读兴趣,并借此鉴赏不同类型的作品。读:诵读式阅读策略,在阅读一些抒情性较强的文章时,如《三亚落日》便可指导学生
4、采用此种方法,即在阅读中利用眼、口、脑的协同活动,使书面语言有声化,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品味妙词佳句,将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记:记录式阅读策略,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符号标注(圈画文中重点人物、关键词语,并教会学生用不同的、但相对固定的符号圈画重点信息,如:用括号圈画量词,用空三角标注出动词,用方框表示人名等)卡片摘录、图表再现等方式进行鉴赏性阅读;思:思考式阅读策略,能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逐层深入、分析理解、质疑求异等多样化的思考方式实现深入的阅读鉴赏。 4.活动引领――维持
5、兴趣 为了稳定、保持这种兴趣,也为了获取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回馈信息,可以采用多元化的展示方法。如:通过开展课前5分钟讲故事活动、好书推荐会、读书笔记展评、亲子阅读等活动,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让学生切实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和收获。4 二、润物无声指导点拨 小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应抓住时机,适时进行点拨。 1.“画龙点睛”式点拨 点拨理当精要,点在要点处,在具体教学时,教师要找准“支点”,以显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力。
6、如《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结尾写道:"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教师把理解课文的思维支点定在结尾处,点拨学生从结尾处探究:学生要弄清文中“大树”和“叶子”的联系,就必须知道"我们的大树"指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做一片美的叶子"?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寻根究源,从文中品读重点词句来感悟。最后一句话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画龙点睛之效,这样以文尾之“点”,牵动的却是对整篇课文全“面”的梳理,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引发他们不断深入与文本对话。 2.“豁然开朗”式点拨 学习的过程是知识不断积累深化的过
7、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遇到疑难也是正常的,因此教师要明察学情,恰到好处地点拨,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最后的姿势》一课教学时,可以结合文本中四处环境描写的句子,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教学中为了突出这一环节,我开始采取了多种方法,但学生都没能很好地朗读出层次感,未读出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危急的气氛。这时教师相机点拨:这些语句中多次出现了感叹号,同学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感叹号中究竟蕴藏着什么?学生经过朗读、思考,悟出了感叹号中的“语言”――4第一句中体现了当时情况的紧急!第二句体现了当时谭老师心
8、情很着急!也有学生说:“我从中读出了谭老师舍生忘死的精神!”……就这样,借助标点,叩向文本,“豁然开朗”式点拨策略,让学生一步一步走进了谭老师的内心深处!真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词一标点意蕴深!” 3.“点到为止”式点拨 这正如教师让学生跳起来摘苹果,学生尽力跳了还是够不着时,教师只需给他稍微垫一个台阶,让他继续摘,而绝不是直接把苹果放到学生手里。否则,学生就永远尝试不到成功的艰辛和喜悦。至于给学生所垫台阶的高低,教师要根据学生跳起后与苹果间的差距而灵活决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