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聋语文课堂上的有效性提问

浅谈聋语文课堂上的有效性提问

ID:31498316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2

上传者:U-9955
浅谈聋语文课堂上的有效性提问_第1页
浅谈聋语文课堂上的有效性提问_第2页
浅谈聋语文课堂上的有效性提问_第3页
浅谈聋语文课堂上的有效性提问_第4页
浅谈聋语文课堂上的有效性提问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聋语文课堂上的有效性提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浅谈聋语文课堂上的有效性提问  【摘 要】什么是有效的提问?有效的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提问,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手段。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浅谈聋语文课堂上的有效性提问。  【关键词】有效性;有效提问;聋语文课堂  什么是有效的提问?有效的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提问。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既能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登入科学的殿堂,又是促进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手语表达意思的局限性,有些任课教师经常有意无意地把一些交流的内容简要化,使得课堂上对一些问题的阐述最后经常变成“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成了简单的单项选择题。这样,问题比较封闭,容易造成孩子思维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很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有些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具有挑战性,同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有些教师的提问比较单一,往往以“是什么?有什么?做什么?”等问题为主,枯燥、乏味,压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些提问对学生的发展有害无益,是无效的做法,在语文教学中应尽量避免。  那么,如何在聋语文教学中做到有效提问呢?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工作中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做到以下几个特性:  一、提问应有挑战性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5 ,提问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通俗易懂,让学生容易理解,提问后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各抒己见,给他们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有时可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或障碍来引导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如,在教学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入学教育的指导看图时,我不急于提出:“图上画了谁?他们在什么地方做什么?”而是问到:“你看到了什么?”我的话题刚一提出,各种答案就出来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到:“我看到操场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操场上有两个漂亮的花坛”、“操场中央有一群孩子在跳绳”、“有四个学生在拍球”、“两个孩子在滚小圈”、“三个学生在看墙报,一个同学把手搭在另一个同学的肩膀上” ……这样的提问有利于学生仔细地观察画面,对画面产生感性的认识,所以学生对画面能进行详细具体地描述。如果所提的问题是: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答案大多是: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这样的提问对学生是没有挑战性的,只是简单地回应教师的问题,学生不会积极地观察画面,理解画面,达不到训练学生仔细观察和积极动脑思考的效果。  二、内容应有发散性  孩子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我们要给他们一个想象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进行想象,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又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教师要善于抓住作品中有利于学生想象的因素提出问题,且提问要有创意,具有开发性、发散性,激励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创造,使他能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来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如在教学《捞铁牛》一课的导读环节时,我问学生:“铁牛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你有哪些办法来把铁牛捞回来呢?”5 这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从方方面面来为捞铁牛设计了方案:可以用潜水艇拉回来,可以让飞机用铁绳绑着飞到地面上再放着,可以叫很多大力士游到水下一起用力顶上来,可以叫上奥特曼一只只抱上来……等等,学生回答的内容就更丰富多彩了,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空间进行独立构思,学生想出的办法,只要合乎情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挖掘和开发。  三、问题要有层次性  聋孩子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的提问设计要既简洁扼要,又循序渐进,要有层次性,根据聋生的特点和经验水平,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由粗及细地展开,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挥想象。对于反应较慢的学生,教师可将第一层次的问题抛给他们,在语速上适当放慢一些;对于反应较快、脾气较急的学生,可将一些突破常规的问题抛给他们,语调要显得沉稳,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深入地理解,在原有水平上,用不同的速度去实现自身的发展。如在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提出以下问题:小蝌蚪遇到了哪些小动物?他们是怎么说的?为什么会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最后是怎样变成青蛙的?我认为:这些问题的设计太过于表面化,完全是让学生在回忆课文的内容,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只要学生记住故事的内容就能回答出问题,对于多数的学生来说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我觉得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问题:①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会认错妈妈呢?②小蝌蚪的妈妈究竟是谁?为什么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不像呢?③5 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随着这些问题的层层深入,就能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状态,逐步引导他们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是几个问题的综合,在问题的答案中隐含着事物的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的道理。  四、过程要有互动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中,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经验的有效途径。要创设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的提问语言就要产生互动效应。例如:在学习《海底世界》一文后,我是这样问的:“你还想知道海底的哪些奇妙知识呢?说出来,大家一起来帮你!”又如学习了《蝙蝠和雷达》一课后,我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学习这课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呢?”这种由原来的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模式转变为由学生问,教师答或同学帮助答的教学现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但提问的方式方法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专家学者的理论支持,更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究和总结反思。  参考文献:  [1]《特殊教育学》.有关听力残疾儿童的教育的文章5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国和平出版社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教学过程部分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