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95539
大小:10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2
《高校文化空间构造的问题与出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校文化空间构造的问题与出路 摘要:高校文化空间构造过程需要集中思考和反思其真、善、美、人这四类基本问题,即高校文化空间构造的过程需要时刻坚持以对人的终极关怀为目标、体悟美的高尚为境界、以真理价值的诉求和反思为纽带、以审思高校的客观存在为起点,利用高校人的活动为途径,运用“化人”与“人化”的双重方法,实现人的增值,构造成为一个体现方向性、社会性、整体性和个性化的文化共同体。 关键词:高等学校;文化空间;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07-02 一7 高等教育史和高等学校
2、的发展历程中,对此有过很多不同的回答,如大学是大师之谓也;大学是知识继承、发展、创造的地方;大学是社会的中心。对此对大学或高校的存在的理解都有失全面。学者刘铁芳认为大学的存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物质文化形态,一是大学人在物质形态样式基础上的活动文化形态,还有一种是超越物质文化形态与活动文化形态基础上的精神文化形态。[1]纵观高等教育史和高校的发展,高校的存在起初是师生对知识生活的特殊需求,在柏林大学的建立更为显而易见,其存在就是德意志民族对丧失物质利益的精神弥补,现今而言,不管高校是逐渐走向了中心,还是其社会的职能形式的多样化,它们始终是人
3、智慧的生活的地方,只有高校人以文化的形式存在的学校空间里进行文化意义的活动,才得以使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 正如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今日之高校是今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源泉,不在其他;二是校园的建设和构造是社会所需人的成长和发展历程中的一重要平台;三是高校校园的不可或缺性以及高校的重要性。如此之校园或高校的存在特性具有方向性、社会性、整体性和个性化四种特性。当今,我们思考高校,更趋近于对高校的意义价值的追寻和对高校必要“乌托邦”精神的崇高。高校是教人求真的地方,是充满爱的地方,是让人思
4、想深邃的地方,是美的地方。 高校校园的文化空间构造的内容是丰富的,有硬性要素,也有软件要素。终其一点,高校的文化空间构造是为当今建构起一个现实理性的育人环境。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集体生产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2]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3]要想将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需要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因为“校风最集中的体现是学风和教风。教风是主导、学风是主体”7。[4]高校文化空间的
5、构造的作用有利于实现、维护、保障高校人的权利和主人翁地位,为高校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有利于营造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为高校精神文明提供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确认人的价值和存在,优化人的生存环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持续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塑造高素质的人才。 二 高校是一种规定性的存在,但始终存在着对“一”的追寻,时刻不断地对自身进行追问,把现实变成非现实,把非现实变成现实,坚实着那份对“一”的终极关怀。“高校何以为高校?”这一问题的审视和解答,对高校已经有了更多的期许和要求。 1.“真”的问题。在对高校认
6、识论意义上,真理问题的实质是高校存在的客观性问题,即高校的存在与人、自然、社会处在恰当的平衡点上。高校存在的“真”的问题不仅仅于此,而包括多重含义,是认识论、存在论和价值论上的高度统一。高校的存在是高校实践内在与外在环节活动的结果,是在高校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扩展与深化的,其直接目的是使人获得关于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而根本的目的则是使人通过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去规范人的思想、行为和习惯。高校对自己需要的满足,这是高校自我认识的根本动力,也是其认识的最终目的,高校追求什么样的真理,怎样去追求真理以及如何对待真理都是与高校的价值诉求密切相关的。高
7、校的存在已经不是有没有的存在问题了,而是已经到了真与假的认识问题和好不好的价值论问题了。对此,构造的高校校园文化空间中的高校人以真的意义和价值的追寻作为理想目标和终身价值。高校的存在是为了生活,理解生活、引导生活和创造生活,它应当具有更为广阔的意境,使人全面去发现生活的真实,践行求真活动。 2.“善”的问题。高校“善”7的问题的寻求和解答,其实就是对高校自身存在的可持续发展的寻求。高校对自身的内向观察和反思,就是对高校自身的存在方式和实践行为活动的意义的关切和审思。《大学》的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有一层意思
8、在于高校自身要长运久存在于“至善”,更在于其在追寻“至善”的历程中使得高校其中的生活的人不断地启发他们深化对“善”的哲学解释、关怀和追问。这种高校的价值导向对于个体人的价值取向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