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94084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中外语言类教师评价对比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外语言类教师评价对比研究 【摘要】在语言类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本文探索隐性知识显性化,发挥其在语言实践教学中的价值,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语言教学隐性知识 【Abstract】Intheprocessoflanguageteaching,therearealotofhiddenknowledge.Thisarticleexploresthewaytoexplicittheimplicitknowledge,exertsitsvalueinthelanguageteachingandimprovesits
2、effectiveness. 【Keywords】languageteaching;hiddenknowledge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91-02 一、隐性知识在教学领域的研究综述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RobertJ.Sternberg)认为,所谓隐性知识指的是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是程序性的,它能促使个人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这类知识的获得与运用,对于现实的生活有重要启示。另外,隐性知识反映了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目标时运用
3、知识的能力。4 国内对隐性知识颇具研究的学者是石中英教授,在其著作《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中,专门有一章来论述显性知识、缄默知识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石中英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从类型上说,既存在着教师的隐性知识,也存在着学生的隐性知识;既存在着有关具体的教学内容的隐性知识,又存在着有关教授和学习行为的隐性知识,还存在着有关师生交往的隐性知识;既存在着与语言知识学习有关的隐性知识,又存在着与社会知识学习、自然知识学习有关的隐性知识;既存在着与教学过程有关的隐性知识,又存在着与教学空间有关的隐性知识,如此等等,
4、不可计数。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意识到隐性知识的存在、认识到实践教学的价值、然后使它显性化、并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考虑到相应的隐性知识。 二、隐性知识对语言类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组织理论研究者温特(Winter)等在对组织能力的研究中,认为组织内部存在着隐含性的组织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个体、各级各类组织中难以规范化、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内隐性知识。语言类课堂教学中,存储在教师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就是将隐性的知识显性化的过程。语言类教师在语言类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个主要途径将自己
5、隐性知识显性化。1.教学双边中的隐性知识传递。在教学正确、得体的势态语是教师隐性知识显现的“第二渠道”。2.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相交谈是获得隐性知识的一种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未必全都理解,某些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特别是难以编码化的隐性知识更需要师生面对面地直接4交流。3.教师的这种体态教学,是人类广为使用的一种特殊交流方式,它是隐性知识的一种表达形式,具有独立性、特殊性、理解性、直觉性。过去,人们对这种隐性知识重视不够,对势态语言的作用和重大意义认识不足,势态语言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过程中常常是“身教重于言教”
6、,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就是一个育人于“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在语言类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隐性知识进行传递、共享及创新,将自己的经验、知识转化为语言可以描述的内容,是从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将经验转变为概念的过程。它重点强调的是信息采集、组织、管理、分析和传播。个人知识并不能直接共享,可以进行传递的仅仅是知识中的有关观点和信息。他人在接受信息后,要对其进行深入地感知、理解和内化,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新知识。内化意味着新创造的显性知识又转化为组织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化的目的在于实现知识的应用与创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
7、核心,是知识生产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研究教师隐性知识在教学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有效地激发教师个体的隐性知识,实现隐性知识在教学中的正面价值,充分发挥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有效结合,发挥教师的创新性,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提高教师评价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德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张民选.专业知识显性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教育研究[J],2002,1. [3]申卫.英国教师评价制度的启示,现代中小学教育[J],2005年第9期.4 [4]孙河川,郑丹,
8、葛辉.美、中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研究,教育发展研究[J],2008年第20期. [5]王婷,孙河川.美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简述及启示,教育前沿[J],2009年第1期. [6]孙河川,王婷,鲁良.美国教师评价指标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