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93173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2
《依“理”学“理”“理”“理”相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依“理”学“理”“理”“理”相融 说理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逻辑性。教学说理文,不仅需要关注“说了什么”,更应该关注“怎样说”。教师应该从学情特点、文体特征、思维训练等不同角度去研究文本,变换阅读教学的姿态,引导学生品味“说理之趣、说理之智、说理之法”,让学生学会说理,拥有说理的智慧。 一、基于学情,“说理”与“趣味”结合 学情是学生学习的晴雨表,学情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与教师的教学息息相连。只有深入研究学情,密切关注学情,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才能真正达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理想境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前,
2、笔者进行了预习调查:(1)《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①写奇观(0);②写故事(2人);③写启示(33人)。(2)文中写到的奇观、故事、启示,你比较喜欢哪个?①奇观(2人);②故事(8人);③启示(25人)。(3)文中所写的启示,你读懂了吗?①读不懂(1人);②读懂了(12人);③似懂非懂(22人)。据此,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初识“启示”,明确目标,就来自于学生的预习结果:学生普遍喜欢的“启示”却又“似懂非懂”。教学以此为起点,利用“学情”这一生成资源,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课前的问卷调查中还反映了一个问题,不少学生喜欢“三位
3、名人”5的故事,这是说理类文章的文体特点导致的。因为“理”是文章的核心,但由于语言讲述单调,故事缺少情节,学生也就不喜欢去研究“理”了。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明理,又得趣呢?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地处理好这一对矛盾。比如,课前,老师讲述自己小时候参加征文比赛得奖的事,并让学生猜猜老师的理想;课始,与学生调侃:这个“启示”,作者就这么一说你信不信?如果我说三五遍、几十遍、上百遍呢?你信不信?课中:(1)老师也很敬佩李时珍,特意查了资料,写了他的故事(出示)。读得怎样?写得怎样?想听听你们的意见。(2)如果把老师实现自己理想的事例也写进去好不好?为什么不合适?引导学生明白:因
4、为老师不是名人,老师的事例不够典型。这些看似不经意,却又别有用心:避免了说理类文章本身的“单调”,又紧紧扣住了“理”。“理”居中,使文本的核心价值始终处于教学的中心;“趣”于外,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了“理”也得了“趣”。 二、形质兼美,“道理”与“文理”并重 就说理类文章而言,理解“道理”和学习“文理”都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如果把“道理”当作事物的“质”,那么“文理”就是事物的“形”。没有“形”,“质”就无处可依,也不能找到“质”的本质属性。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朗读、概括、想象等语言文字训练,课文内容这一块的教学目标已经达成,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理”特点?可以采用对比的
5、方法,一步一步地达成: 1.老师查阅了资料,写了一段“李时珍的故事”(出示):5 李时珍是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家世代行医,父亲给穷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那时候,行医是被人鄙视的行业,李时珍的父亲不愿儿子再当医生。可李时珍不这样想,他亲眼看到医生能够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从小就立下为穷人治病的志愿。 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决心重新修编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为了写这部书,他在治病时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的名山,有时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
6、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药物书上没有的知识。 如果把老师抄写的“李时珍的故事”也写进课文,合不合适?通过对比,体会说理文语言简明、朴实的风格。 2.对比三位名人的事例有什么异同?主要是明白:共同点――他们都具有“滴水穿石”精神,所以他们都取得了成功。再让学生把文中事例与老师自己实现理想的事例对比,引导学生明确:说理文所选择的事例应该具有典型性,这样会更具说服力。不同点――时代、国家不同,即作者在选取事例时考虑到了“古今中外”,进一步体会事例的典型性。 3.对比“水滴”和“三位名人的事例”,引导
7、学生发现:“三位名人的事例”是从正面进行说明的;而“雨水”的事例是从反面来说明的。这样正反说明,“理”才会更具说服力。这样依“理”学“理”,突出了“道理”与“文理”并重,体现了说理类文章的教学价值。这样的教学是“形质兼美”的,也是有深度、有宽度的教学。 三、学以致用,“方法”与“表达”兼顾5 丰富的文体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其独特价值,但前提是学生必须真正吸收文体的“营养”,即文体特点。《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对比”,领会到文章的文体特点后,还应让学生学习表达: 1.总结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文章一开始,先用滴水穿石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