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灯影里的大师气韵

书声灯影里的大师气韵

ID:31491912

大小:11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12

书声灯影里的大师气韵_第1页
书声灯影里的大师气韵_第2页
书声灯影里的大师气韵_第3页
书声灯影里的大师气韵_第4页
书声灯影里的大师气韵_第5页
资源描述:

《书声灯影里的大师气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书声灯影里的大师气韵  没有人怀疑过,一百年来的清华园群星璀璨。人们在仰望百年群星的时候,常常只注意他们的光芒,而忽略他们的轨迹。其实光芒总会起自东方,而落于西天。只是他们在清华园里的日子,已经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永恒可见的轨道。  这里有四大导师徜徉于国学院,更有陈岱孙教经济,潘光旦讲社会,金岳霖、梁思成走马河山,悠游哲思与建筑,在教学之余做邻居,讲故事。教授们把小数点点在人生最重要的时刻,让天平左右均匀而美妙。正是在他们并不伟岸的身影下,有曹禺做剧于图书馆、钱钟书读史在课堂。有百年大师的厚德载物,才有雏凤亮清声,从此不一般。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2、。所以清华园里道德的养成,师德的垂范,知识体系的形成,也都仰仗于这些耕读教书的长者。我们一直都说,中国的高等教育要脚踏实地,其实大师们就是高等教育的实地。他们就像清华园的土壤,酸碱适度,经风耐雨,长出中国现代化的从业者和实践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从基础学科开始,术业精深,成就斐然。但他们最大的成就,其实是他们留在清华园里的书声灯影。这里就是他们的生活,也就是教育的社会。在他们这里,伟大之路并非遥不可及,只不过你是否愿意付出和他们一样多。9  拥有璀璨星光的,并非只有清华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上,大师成为一种无与伦比的财富。因为他们在教育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

3、的作用。他们的人数并不算多,但是作品多、学生多,故事多。他们的历史价值,往往大于他们的当下境遇。这与我们头顶的星空何其相似。当我们看到光芒的时候,他们已悄然隐去。  招贤纳才  1924年,曹云祥校长大刀阔斧向“改大”迈进,而国学研究院的设立,在这位哈佛工商管理硕士看来,是“改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按照曹云祥的设计,有朝一日,清华“改大”成功,那么,国学研究院必然转型成为现代分科的研究所。这样,清华国学院,从一出生,便注定是“短寿”的,这也更增添了它自身的传奇色彩。  胡适作为清华“改大”的筹备顾问,曾被邀请出任国学研究院导师。胡适十分谦虚地表示:

4、“非第一流学者不配做研究院导师,我实在不敢当。你最好请梁任公、王静安、章太炎三位大师,方能把研究院办好。”  胡适的建议,奠定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生态格局。遗憾的是,特立独行、具有魏晋风度的章太炎先生,哪怕自己开设国学学校,也断然不会担任导师。  谁是国学研究院主任的合适人选呢?曹云祥校长也是动了一番心思的。最好是具有文化保守主义理念,对梁任公、王国维具有理解和敬意的年轻学人。这样,主持《学衡》的吴宓,历史性地成为国学研究院主任的最佳人选。1924年尚在东北大学任教的吴宓,得悉可以回到母校清华,自然是梦寐以求。于1925年2月5日抵达北京,当晚拜访老友袁同礼,次

5、日上午便到了水木清华。9  八年了,吴宓眼前的一切,竟是那样亲切。甜蜜之中也有一丝忧伤,见到马约翰先生,难免尴尬。1916年,原本应该与洪深、陈达一起赴美的吴宓,因为体育和体检不合格,推迟“放洋”。经过一年体育锻炼和配合治疗,1917年得以与挚友汤用彤一起“放洋”。  1918年从弗吉尼亚州立大学转学至哈佛大学的吴宓,师从新人文主义大师白璧德。吴宓与汤用彤共居一室,关系友善。1919年初,陈寅恪由欧洲来到美国,在哈佛大学习巴利文、梵文。吴宓与陈寅恪特别投缘,课余时间彻夜长谈,乐而忘倦。陈寅恪见解精辟,妙语解颐,令吴宓佩服不已。1919年3月26日,两人结识不久

6、,吴宓便在日记中写道:“陈君学问渊博,识力精到。远非侪辈所能及。而又性气和爽,志行高洁,深为倾倒。新得此友,殊自得也。”  吴宓来到清华,校方已经决定礼聘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而陈寅恪,则得益于吴宓的鼎力推荐。若吴宓与陈寅恪的人生轨迹未在哈佛交汇,国学研究院的历史,自是另一番景象。  鸿儒相聚  时光流转,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展开,文化更新的速率加快了,思想界时刻添加着新鲜的血液。很有一帮“中国少年”,厌弃中国文化和传统,对于“国故”,既没有兴趣进行同情的了解,更欠缺温情的敬意。  中国的文艺复兴,具有属于自己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创造新文化为中心,以解

7、释中国何以为中国、欧美之所以为欧美作为两个基本点。也就是说,新文化的创造,实在是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就要求,对待中国文化,应当具有理性和温情。9  吴宓1921年回国之后,和朋友们一起创办《学衡》杂志,而王国维先生,是《学衡》有影响力的作者。吴宓在见王国维先生之前,就已经心意相通。如果没有这点因缘,1925年2月13日,吴宓持曹云祥校长的聘书,到地安门内织染局10号王国维寓所,就是给王国维跪下来,也未必能打动老先生。  话说回来,吴宓并没给王国维下跪,而是恭恭敬敬鞠了三个躬。王国维老先生,这位末代皇帝的南书房行走,后来心情愉快地来到清华园,并于4月18日搬

8、到清华园,居住在西院十八号。清华曾有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