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阅读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例谈阅读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ID:31490852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例谈阅读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_第1页
例谈阅读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_第2页
例谈阅读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_第3页
例谈阅读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_第4页
资源描述:

《例谈阅读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例谈阅读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摘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这一界定中,“工具性”除了“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外,还应包括是收集、处理信息的工具,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工具,甚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其具体的范畴,应是“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这一“工具性”可以说是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基本属性。是语文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点。至于其中的“人文性”,它除含有“思想性”的内容之外,还含有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键词】

2、阅读教学;工具性;人文性  笔者,就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例,来谈谈如何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以读悟情,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表述如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以“对话”构建课堂教学,让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经典对话,在对话中感悟作品,展现个人思想,提升思维能力,进而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作品阅读的本质是“读

3、”,然而学生课前读的不充分,课堂读的时间有限,导致学生对文本理解浅显化。4  因此,阅读教学的第一个阶段应该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作品。首先与作者对话。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能搜集材料,特别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这对文本内涵的探究起到铺垫的作用,也是语文工具性的充分体现。笔者在教授《归园田居》时,就重点布置学生去搜找与陶渊明有关的一些故事:如:“乔装驰驱勇报国”,“不为五斗米折腰”,“躬耕自足,守节拒资”等故事,学生们对陶渊明经过三仕三隐的痛苦徘徊,终于超脱,回到大自然的怀抱的思想感情已有

4、了些体会,那么再读文本时已能准确体会作者的感情。再指导学生走进文本,粗识诗中的田园白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配上田园画面图片加深感悟,以作者的身份去赏析、体验、品味,作者写作时的那种心境便在学生的身上得以再现,文中所蕴含的情理便会自然流露,学生的内心也就会迸发出与作者共鸣的火花。因此,理解文章的内涵也便容易多了。所以,读不但是理解和体会的过程,而且是发展思维和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  二、品味词句,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毕竟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讲求的是文字工夫。丁培忠先生曾这样讲过;“语

5、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确是这样,一篇文章,一段话,乃至一个词的选用,都会流露出使用者不同的思想、观点、倾向、感情。立足于文本的教学,可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和谐统一,达到润物无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4  品味词句,就是赏析、体味语言,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品评赏析,读出文章中的美妙处,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走进文本,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在学习《归园田居》时,还需从品味词句

6、去赏析作者的归园之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俗”“性”如何解读?依之前对诗人的了解,流俗即做官求禄;本性是热爱自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少无”为何“误落”?学生们根据对作者的了解,讨论后很快总结出几点:(1)贵族后裔,理当继承先贤;(2)儒家学子,义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一家之主,情当求禄养家。“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何谓“羁鸟”、“池鱼”?何谓“旧林”、“故渊”?在那样一个官场腐败、民不聊生的动荡年代,作者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所以只能选择与官场彻底决裂,因此,“羁鸟”、“

7、池鱼”喻指“尘网”中的诗人;“旧林”、“故渊”喻指诗人久违的田园。正因为诗人是逃脱官场、投奔田园而来,所以他笔下平淡的“田园生活”便充满了真挚热烈的情感。只有在对词句进行具体分析感悟后,学生才能真正走进作者心灵,才会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拓展延伸,品尝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喜悦  很多教师认为,了解了作者,学习了文本,在品评了语言文字,感悟了作者思想情感后,这一课也该结束了,实则不然。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

8、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就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立足课本,跳出课堂,走向大语文。  杨振宁教授曾这样评论中美学生:“4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教学的弊端,同时也从反面提醒我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