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90105
大小:10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12
《基于现代职教体系的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研究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现代职教体系的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研究与实践 摘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是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三大园区建设为平台,进行了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的理念探索、机制探索、实践探索,构建“学园城一体化”的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把职业教育融入产业,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现代职教体系;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5)21-0061-04 一、新常态下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的理念探索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
2、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面对新常态,需要反思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以新思维探索新实践,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将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归结为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她在《切实加强产教结合,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一文中指出:“要实现教育与产业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要把职业教育融入产业的背景下,这样才能办好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1]“实行产教结合是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机制;要组织行业组建指导机构,建立产教协作新机制;专业体系要适应产业体系,明确产教对接新机制。”8 职业教育产教结合始于学者福斯特(P
3、hilipJ.Foster)的“产学合作”办学形式,福斯特的观点体现了“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院校、专家学者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理论共识”[2]。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保障、实施与运行机制和实践模式,如“双元制”“合作教育”“产学合作”及“三明治”等。产教结合在我国的探索也可以追索到近代的实业教育,其后是建国初期的“半工半读”,再到如今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并形成了多种有效的模式,如“专业教学+校内示范基地、骨干专业+校办企业、校内学习+定点企业实习、学校+公司+用户
4、、校企结合,联合办学、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直接结合”[3]等产教一体化或产教融合模式,产教结合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我国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充分体现出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既是一种职业教育的方法,也是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实践平台,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有机地将教学与平台、理与实、方法与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效破解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两张皮”的瓶颈。由于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是一个主体多元化联合平台,受到学校内外多种因素的制约,在现代职教体系的实践中需要契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突出区域特色
5、、院校特色,使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校企协同,构建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这一举措是以组织方式使“产和教”、学校和企业集合为一个共同体,强化教育、学习、实训相融合,创新顶岗实习形式,有力地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8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当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缺少的不是资金、不是合作的对象,所缺的是长效机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只有从政府主导的‘向度’、高职教育的‘高度’、协同育人的‘深度’、社会服务的‘宽度’等方面系统地架构和探索[4],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二
6、、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机制探索 校企一体化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各利益相关者长期博弈、合力推动的结果,政府、学校、行业企业是校企合作中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以市场为契约,以利益共赢为目标组成利益关联共同体,通过人才培养这条纽带,实现各自的利益需求。地处浙江温州的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秉承温州人的市场意识精神,在办学实践中探索出具有“浙工贸”特色的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探索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的长效机制与教学规律,构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生态链。学校利用自有资源,建立浙江创意园、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国际服务外包园,三大园区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7、与园区建设于一体,在引领区域产业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机制探索 校企一体化是高职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探求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之间相融互化、互利共赢的结合因子,通过机制构建维系、保障彼此的利益。校企就本体而言是独立与分离的两个组织概念,由于其内在的某些关联与利益共性的诉求,使其具备了超越形态的相互深度融合,而具有了“一体化”8的某种需要。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是校企深度的结合,学校与行业企业是两个独立的主体,但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的价值诉求与某些利益关联,
8、通过合作、共建等多种形式,能够构建实现共同需要的平台或载体,使学校与企业通过这些平台可以获得各自的利益,实现互利共赢。作为教育主体,学校可以借此创新教学方式,使教学性生产与生产性教学找到实践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