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的感情倾向

解读《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的感情倾向

ID:31454342

大小:10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0

解读《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的感情倾向_第1页
解读《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的感情倾向_第2页
解读《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的感情倾向_第3页
解读《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的感情倾向_第4页
解读《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的感情倾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解读《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的感情倾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解读《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的感情倾向  摘要:《桃花源记》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最为世人传诵的一篇文章,文章试从此文的创作背景、创作手法、创作主体等方面来看陶渊明的感情倾向。  关键词:陶渊明感情倾向人格德操  《桃花源记》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最为世人传诵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他晚年根据其家乡一代人民为生活所迫而“逃亡去就,不避幽深”的事实,并结合前人有关追求美好境界方面的思想材料,以及自己多年的乡居生活经验,加以想象、虚构而成的故事。文中展现了一个人人自食其力、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在讲授该篇时,学生对文中时代背景和渔人形象提出质疑,从而引发了笔者对这篇作品的思考。

2、  一部作品,无论是写实还是虚构,都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有的是直接地、鲜明地将“我”置于作品之中,有的则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在平静地讲述,但只要仔细研读探索作者的创作手法,依据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人格德操、审美情趣,就能判断他的感情倾向。  一、从创作背景看7  陶渊明生年,上距东晋王朝的建立(公元317)四十八年,晋宋易代之后,陶渊明又生活了七年。《桃花源记》系陶渊明晚年所作,是在当时现实的基础上,加以想象虚构而成的,是当时现实的产物。历来对其主旨的权威解释是:对当时黑暗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他所针对的具体是什么时候的黑暗生活,就需要仔细

3、研究。就陶渊明本人来说,他对东晋王朝是有感情的,陶渊明忠于晋朝是他的一贯言行,封建社会的正统观念忠君思想主宰着他的灵魂,支配着他的言行。在陶渊明早期的作品中的确可以发现一些美化东晋生活的诗篇。因此笔者在此强调的是陶渊明认为与桃花源中相背的黑暗现实的制造者是刘裕。这种感情在很多诗中都有反映,例如《归园田居》第四首: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此诗中描述了田地荒凉,村中一片废墟的情况,村中的老百姓几乎都

4、死光了,为何有这种情况呢?“晋安帝元兴三年(公元四零四年,甲辰),(陶渊明)四十一岁,刘裕起兵讨恒玄,玄逃入蜀被杀。晋政权腐败,豪族侵夺人民,加之战乱连年不断”(《陶渊明诗稿》)。于是陶渊明就用诗歌表现出了这一现状,并表现了对这种现状的极端不满。  “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公元四一七年,丁巳),(陶渊明)五十三岁,刘裕北伐,收复长安,灭后秦。刘裕急于当皇帝,不顾亡秦父老苦留,匆忙东还,只留其幼子刘义真及部将守之。”当年陶渊明作《饮酒》诗三十首表现陶渊明在晋宋易代之际对政事的感慨和归隐到底的决心,和对晋宋易代政治局面的不满。  “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四零二年,庚申),(陶渊

5、明)五十六岁,刘裕即帝位,废晋恭帝为零陵王,东晋亡”7;第二年,刘裕杀晋恭帝,陶渊明作《桃花源诗并序》。文中所展现的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是当时刘裕统治下的黑暗现实的反面折射,作者隐晦地把矛头指向了不顾人民死活与民族存亡而篡权夺位的刘裕。  二、从创作手法看  作为一篇记叙文,《桃花源记》中穿插了对比手法,通过文中渔人与村民的对比和渔人和刘子?K的对比可以破译陶渊明的潜在话语。  (一)渔人与村民的对比  故事从渔人的出场开始,但他的出场让人觉得有一种游手好闲的感觉,根据史书记载,东晋时代封建剥削和压迫异常残酷,战争频繁,税收繁重,人民生活困难,在

6、这样的生活环境下,以捕鱼为职业的渔人,应该为整个家庭的生计犯愁,无暇顾及周围的美景才对,但他竟然显得如此悠闲,首先就对其作为人民的勤劳性和责任心作出了否定。而桃花源中的村民是以忙碌的身影出现在大家面前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相命肆农耕,日落从所息”(《桃花源诗》)人人都劳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因为人人劳动,从而得以丰衣足食,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过着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的生活,作者分别让渔人与村民以特有的方式出场,其中褒贬不言自明。  村民是热情好客的,渔人的到来,村民“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给予这个不速之客以热情友好

7、的款待,让一向为生计发愁的渔人好好享受了一回酒食无忧的快乐生活。7  村民是纯朴善良的,他们非常乐于当时安乐恬淡的生活,然而渔人的出现是对他们这种生活的极大冲击,他们面临着宁静生活被打破的威胁,临别时,他们对渔人并未提太高的要求,只一句“不足为外人道也”,可见他们认为并相信渔人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然而与“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的桃花源中人相比,渔人是浅薄的,是不讲信用、背弃承诺的,源中人谁会想到他一离开桃花源不仅“处处志之”,还“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呢。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此不讲信用、背弃承诺的渔人,亵渎了村民们的热情和友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