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432102
大小:5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真理在误认中前行——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另类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真理在误认中前行——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另类解读【摘要】齐泽克解释拉康“真理来自误认”理论时将其境遇化,从而为解读一些文学作品铺平了道路,本文对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解读以之为基础,从内容、形式显现、规训中的凡性提升等方面作了崭新的阐释。【关键词】真理;误认;凡性;规训;任自然通常认为陶渊明《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流露了道家无为的消极思想。但通过拉康的真理来自误认理论和陶氏的其他作品,我们发现《桃花源记》表征了人类认识的一个共通规律,那就是:真理在误认中曲折前行;同时他在本质上也不仅是消极无为的,还有着
2、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拉康认为:“真理来自误认。”齐泽克解释说:“误认是人类境遇的基本特征”,“所谓的历史必然性是通过误认形成的。”在两者的基础上,季广茂认为:人类的某些积极成果也以“误认”为根基,误认就是主体在无意之中达到了其无意达到的目的,并且现实生活中充满了误认,误认常常决定人的命运。①《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发现就是从渔人误入山中村庄开始的,太守所遣人“迷不复得路”与高尚士刘子骥“未果,寻病终”也是一种误认(错觉、误解、误会都是一种误认,它们是人类行动的一个前提条件),在误认中真理的内容和真理追求的形式得以显现,在权力和道德
3、的规训中日常生活的凡性得以提升。首先,误认中彰显“怡然自乐”的理想追求。渔人误入山中村庄见到的是日常生活的恬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后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结,这既是渔人和陶渊明个人的生活憧憬,也是对社会理想的代言。这种憧憬从传统文化资源看,有《老子》的任“自然”和“自化”思想作背景;有孔子“古之学者为己”(《论语》)的记忆(《五柳先生传》中“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看作读书为己自得其乐)。从时代背景看,魏晋时期的社会动荡,生灵涂炭,人们盼望平静
4、的生活,表现在文人身上,清谈清议大盛以避祸,竹林七贤的惨剧相差并不远,在心目中巴不得有一次奇遇(误认)躲灾避难,加上玄学的兴起,憧憬自乐平和是意料之中的事(文中说“避秦时乱”当有所指)。从个人经历看,陶渊明不愿意受官场案牍劳形劳心,《归去来兮辞》表明了这种决心,大量田园诗平淡冲和的风格也流露了对“怡然自乐”生活理想的向往。基于此,哲学家眼里的大同社会(儒家)和道家的华胥国,变成了田园诗人想象中的桃花源,借渔人的脚步误入梦中的理想国。他在反思自己的官场经历时曾说:“误落尘X中,一去三十年”,如果说那是一种误认的话,那种误认使他参悟
5、了自己的率真本性,那么误入桃花源就是他社会理想的艺术寄托。其次,在误认中揭示了“误认—真理—误认”的真理追求形式。《桃花源记》在描写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后,渔人离去做标记以再来,但结果却是“遂迷,不复得路”。第一次进入是误入,在误认中获得的真实体验,在刻意追求时反而失去,不妨说这也是误认,有三点需要说明。第一,并不是陶渊明一千多年前就已经领会了拉康的学说,而是真理来自误认理论对于人类的基本境遇有较大的适用性,陶氏是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基础上得出相同的认识的。老庄“抱朴”和“言不尽意”的观点对他影响很大,越刻意为之,越离淳朴越远,如“
6、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就表现了这种思想。标记也是符号,总是有它不能表达的东西,所以,符号中必然的包含了误认的前提。第二,这种反向误认不是消极的东西,而是人类认识的积极因素,因为这次的误认是下次真理发现的契机,真理就是在“误认—真理—误认”形式中演进的。陶渊明深谙老子的哲学,“道者,反之动”就是在以寻找桃花源过程中艺术的阐明自己的(“自道”)。以前的解释者只是简单的说《桃花源记》表现了不切实际的空想了事,而没有看到他对人类认识规律的把握。第三,旧的文章分析多认为寻桃花源未果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但这只是对艺术特色的肤浅把握。官府
7、的“遂迷,不复得路”和高尚士的“未果,寻病终”,在内容上揭示了人类认识的链条还要往复的进行下去;在艺术上是一个未完成的文本,作为一个召唤结构呼唤后来者不断的阐释,不断的补充,如果说,《桃花源记》是对大同社会、道家华胥国、《击壤》的续写和阐释的话,如《桃花源诗》“日入从所憩”、“秋熟靡王税”、“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句与《击壤》就颇相似,那么康有为的大同和毛泽东的“芙蓉国里尽朝晖”就是对《桃花源记》的补充和高扬。再次,在权力和道德的规训中日常生活的凡性得以提升。《桃花源记》结尾处的误认使权力、道德与凡人的品性形成了对照。官府当然
8、是权力的代表,高尚士当然是道德和学问的代表,权力认为他能代表民意创造出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道德学术认为通过他们的示范和教化,社会一定能够民风淳朴道德高尚,这也是陶渊明初入官场时所抱有的幻想。然而现实却让他大失所望,社会动荡不安,生命朝不保夕,何谈民风淳朴和安居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