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52270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0
《由课题实例谈高中课堂中的自主学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由课题实例谈高中课堂中的自主学习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合理的情景,创造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愉快的、热情的、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放手;主动探究;创设情景 听了一节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教学方式的课《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我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了些新的体会。以下是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给出生活中的图片,投篮的图片,喷泉的图片以及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出现的雷达图片,既然抛物线在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应用,那么如何用数学语言来刻画
2、抛物线呢? (新课)活动一:平面上是否满足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到定直线的距离(F不在l上)呢?(小组讨论,如何做出这样的点)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①画圆。画一个和直线相切,又过点F的圆。因为圆的半径相等,所以两段距离相等。②在直线l上找点K,连接KF并作其垂直平分线m,过点K作直线l的垂线n,直线m和n交于M点。点M即为所求点。③利用三角尺,直尺和绳,找点。 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将用这三种方法找到的点连接在一起形成抛物线。得到抛物线的定义: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叫作抛物
3、线。 思考1:如果定点F在直线l上还是抛物线吗?学生:“4不是,是一条直线。” 得到抛物线的完整定义: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直线l(l不过F)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叫作抛物线。这个定点F叫作抛物线的焦点,这条定直线l叫作抛物线的准线。 活动二:规定点F到直线l的距离为p,请同学们求其方程。(独立思考,求抛物线的方程。) 学生在黑板上展示,四种不同的建系方式,得到了不同的方程。 师生一起通过比较,得出较简洁的方程形式,得到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概念:y2=2px(p>0)是抛物线的一个标准方
4、程;P的意义:抛物线的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思考2:前三种建系方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那开口向上的和开口向下的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前三种建系方式,同一曲线,位置不同。可以通过平移得到;开口向上的和开口向下是焦点的位置不同,一个是在x轴正半轴上,一个是在y轴正半轴上。抛物线开口的方向可以是四个开口方向。 活动三:画出抛物线四个开口方向的图像,写出其标准方程,焦点坐标,准线方程。(学生完成) (课堂总结)先由学生总结,老师补充。 课堂教育应该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寻求人、自然、社会和
5、谐统一的课程生态观。这节课选择学生身边的素材,创设合理的情景,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环境,其学生能够愉快的、热情的、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学习的快乐。4 教师打破常规处理,将问题完全放开,通过三个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这节课。这种设计思路让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观察、猜想、合作探究,采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找点符合条件的点,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又巩固强化了概念,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其中活动二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建系,并通过对比找到不同形式的建系之间的
6、区别与联系;通过对比体会“标准”的含义;通过对比体会将未知问题转化成了已知问题的化归与转化思想。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最终生成知识体系。我想到了美国学者Carr.E.和Ogle.D.(1987)等所提出的K-W-L教学策略。 美国学者Carr.E.和Ogle.D.(1987)等所提出的K-W-L教学策略,指在教学设计的实施教学时,将整个学习过程分为相互贯通的K、W、L三个步骤:K即学生已知的内容,W即学生想学的内容,L即学生学到的内容。简单的理解就是让学生主动提问,Wh
7、atIwanttoknow?对于这节课中的活动二,学生展示完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看到这四种形式,同学们有什么要提问的呢?”让学生提问:“可不可以这样建系呢?”“为什么非要开口向右建系,不能开口向……”“不同的建系方式的到的方程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化被动的引导,为学生主动的质疑和提问,这样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对于这节课是不是可以在一开始就放手给学生呢?如在以大量的实例引入后,老师提问:“对于这样一种新的‘朋友’,同学有什么想认识的呢?”让学生提问:怎么画图?怎么
8、定义?怎么应用?有几个定点?几个焦点?为什么说二次函数是抛物线呢?等等。4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探索,通过合作探究和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形成了浓厚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学习成为反思性的、质疑性的学习。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翁,“我”的收获、“我”的感受、“我”的需求成为学生的关注。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了解他们的困惑,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适当的指导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也能够注意到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