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51151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0
《浅谈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人类的一切创造性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思维能力发展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发展,以及其对知识在认识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简要阐述培养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并对于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策略进行初步探索和尝试,总结如下,抛砖引玉,以期对教学有益。 关键词:高中地理;思维能力;必要性;策略 地理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介于“文科”和“理科”之间,兼具文理学科的双重特质和特征,是高中阶段课程
2、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综合地理能力的基础和观念,但是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使学生对于地理科目的学习既没有浓厚兴趣,也没有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改革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 一、培养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必要性4 地理思维是指人脑对于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的由表及里本质属性的概括,对
3、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仅能有效纠正、调整学生在学习中的行为习惯,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实现学习之用的终极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本质认识不清 地理学科兼具文科和理科的双重特质,其中既包括概念议论,又有逻辑分析的内容。然而就目前我国的教学认识,地理隶属于文科类。因而,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对地理基本理论知识和课本上文字内容的机械介绍和灌输,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也基本都是依靠死
4、记硬背的方法,严重忽视了逻辑分析和研究部分的内容,学生没有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空间和机会。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应用意识不强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科目,它与社会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都有密切联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提高自己实践生活的能力。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则更多将地理学习看成是高考考核的要求,忽略了对学生构建地理知识体系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关注教学方法
5、,联系生活实际,精心选用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树立理论转化实践的教学理念。 二、提升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策略 1.科学选择教学实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地理科目的双重性质,除了地理知识的讲解外,还应注重学生逻辑辨析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转变传统“一言堂”“满堂灌”4的教学模式,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联系学生学习情况和生活实际,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实例。以教师的引导性为主,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另外,由于学生认知和相关生活经验的限
6、制,学生想象力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践,获取更多感性材料,从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形成认识上质的飞跃。 2.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丰富表象是思维活动的基础。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感知,扩大知识面。俗话说:“见多识广”。在不断拓展视野,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联系、比较和归纳概括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活跃,不断形成并发展。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前多媒体技术和数学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在
7、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同时也在推动教学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上展示了其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教学优势。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地理知识更直观生动,增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过去教师总是自问自答,用标准答案的条条框框将学生的思维锁死。教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相关的影片,观看一些图片或者搜索一些资料后,再进行解答,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4 总之,培养和提高高中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
8、教师要科学、全面地了解地理学科,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耿爱丽.高中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祖国(建设版),2013(10). [2]徐盛.高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及策略[J].学园,2014(22). 编辑孙玲娟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